擁抱自然生命教育中心 Nature's Embrace
  • 首頁/Home
  • 認識我們
  • 傳媒訪問
  • 最近活動回顧
  • 客戶
  • 服務
    • 靜心活動
    • 生命教育
    • 領袖培訓
    • 自然教育
    • 生涯規劃
    • 職業技能培訓
    • 團隊訓練/同工退修
    • 啟導活動分享
    • Photo Album
  • Blog
  • 聯絡我們

[陽光中的貓頭鷹~成長生命扎記]

愛自然、愛生活 、愛家的新手媽媽加埋一個全職爸爸及自由工作者的隨筆。
​旨在分享陽光下貓頭鷹小姐成長,記錄這趟旅程帶給我們生命的學習和反思。

親子共讀繪本--小雞逛超市

15/10/2018

Comments

 
Picture
​作者: 工藤紀子 (圖+文)
翻譯: 周佩穎
出版: 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6年2月初版
Comments

親子共讀繪本--我不敢說,我怕被罵

10/10/2018

Comments

 
這故事簡單地說便是小孩做錯事,但不敢和父母講。繪本表面好像是教導小孩做錯事要承認,但我覺得作為父母就更要反思,為什麼小孩錯了不敢認,是否大人處理小孩的錯誤時也會嚇怕了他們。父母本應是孩子最信任的人,連小錯事也不敢跟父母說,到大事情時更不敢說,有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這繪本我最喜歡故事結尾時的對話:「甜心啊,妳什麼都可以告訴我們,永遠都可以喔,知道吧!有時候我們會有點生氣,或是有點傷心,可是,我們永遠都愛妳。」;「要是妳挺著裝滿祕密的肚子走來走去,我們才真的會很傷心喔!」
作者: 皮姆.凡赫斯特 (Pimm van Hest)
譯者: 謝靜雯
繪者: 妮可.塔斯瑪
出版社:大穎文化
​出版日期:2014
Picture
Comments

親子共讀繪本--小雨滴

3/10/2018

Comments

 
貓頭鷹一歲多我便和她看這本繪本,很非常喜愛這繪本,因為當中有很多她經常看見的自然現象及景物:下雨天、雲、太陽、河流、植物,更有她喜愛的遊戲:跳舞、彈跳、盪鞦韆、溜滑梯⋯⋯。現在,每次天陰或下雨,我都會問她,雲媽媽又「傾計」了,她都會大聲笑出來;當她想晴天時,我就問她叫太陽伯伯發揮威力好不好,她又會大笑!!「小雨滴」已溶入她的生活當中。
作者: 香魚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
Picture
Comments

101本0-3歲繪本建議書單

7/9/2018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貓頭鷹小姐上個月多了個妹妹,媽媽要坐月,貓頭鷹也要「陪坐月」,令她減少了出街次數,也減少了「獨享」爸媽的時間。爸媽及貓頭鷹也發揮創意地爭取優質的親子相處時間(Quality time)--餵奶或掃風(能坐定定下來)時,她見爸或媽坐下來便立即從書架上取下繪本書要我們讀,有時讀幾本,有時就同一本讀完又讀。原本已經很喜歡共讀繪本的貓頭鷹小姐在這個月聽書的次數比平時多了很多很多,有時候真是讀到爸媽口水都乾!

共讀的繪本種類繁多,不如將書單公諸同好(暫時只有中文書,英文書有機會再補充),如果對下列任何一本繪本想了解更多,歡迎留言給我們,我們非常樂意分享當中的心得。朋友們如果有好書介紹,也非常歡迎留言給我們。

1我是藝術家
2有一天
3爸爸山
4顏色翻一翻
5愛花的牛
6了不起了不起
7謝謝你小幫手
8只有一點點
9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10最神奇的外衣
11大頭妹
12大頭妹與眼鏡弟
13小小的我
14爸爸,我做到了
15明天的我
16上廁所
17不要!我不要!就是不要!
18拜託!熊貓先生
19熊貓先生我願意等
20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
21謝謝你熊貓先生
22天空的顏色
23肚臍的洞洞
24小青蛙要回家
25不一樣的鳥兒
25樹的禮物
27失落的一角
28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
29樹與小孩
30不睡覺世界冠軍
31媽媽肚子變大了
32小雪兔的聖誕禮物
33叩叩叩是誰在敲門?
34鱷魚阿本去上班
35鱷魚阿本的動物園
36鱷魚阿本的家
37小貓頭鷹的夜遊
38貓頭鷹,哇!
39小青小蛙:好熱好熱呀
40小雨滴
41其實我想和你玩
42是我的
43大熊抱抱
44小樟樹
45樹真好
46石頭媽媽
47小小迷路
48不要吧!小乖
49噓!我們有個計劃
50親吻是什麼顏色?
51頑皮公主不出嫁
52你會咚咚咚?
53誰吃了我的蘋果
54誰拿了我的故事書
55上得去嗎?
56好忙的蜘蛛
57好餓的毛毛蟲
58小雞球球躲貓貓
59因為寶寶笑了
60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
61拜託!請打開這本書
62黑烏鴉去旅行
63彩色摩天輪
64親親!
65彩色點點
66愛吃水果的牛
67好消息壞消息
68腳趾頭沒名字
69抱抱列車
70脫不下來啊
71大象去玩水
72魔法親親
73搖一搖魔法樹
74和菲力一起長大
75菲力的17種情緒
76我的手
77我的腳
78我的臉
791數到100的故事
80你會說話嗎?
81一起來玩吧
82吃飽飽刷刷牙
83一起刷刷牙
84誰大誰小
85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86從頭動到腳
87是誰在那裡呢?
88幾點了幾點了
89我爸爸
90如果沒有人喜歡我,我也要喜歡自己
91小桃子搔癢癢
92小桃子躲貓貓
93小桃子跑跑跑
94小桃子貼貼臉
95動物做的傻事
96斑馬親親寶貝
96夏日的一天
97不是箱子
98洗澡啦
99月亮出來了
100誰笑嘻嘻
101兩隻小刺蝟
Comments

建立一生受用的閱讀習慣

4/2/2018

Comments

 
Picture

營造愉快親密共讀經驗

Picture
         好幸運,當新手媽媽之際讓我機緣遇上綠腳丫這個平台,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兩、三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看書﹗當我走進「寶寶書」的世界時,竟然發現原來很多「寶寶書」(主要針對繪本書而非認知書)是這麼好看又有意思(好一些我看到流淚)﹗

        媽媽現在幼稚園裡工作,看見很多孩子都很喜歡去「圖書閣」,他們喜歡的不單是圖書裡的圖畫,也愛認識當中的情節和知識。有一些能夠自己安靜地在角落內慢慢閱讀,有一些就戴著耳機,邊看書邊聽故事。年紀少的孩子已喜歡閱讀,為什麼有些家長會問:「為何孩子升小升中後對書本就失去興趣了?」到底如何可以啓發或保持孩子愛閱讀的行為?

        近年,坊間不少資訊都提倡「親子共讀」,既有「親子」二字,為的當然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亦有報告顯示閱讀(包括:親子共讀、朗讀等)有效增強孩子詞彙、表達能力、情緒管理及對環境和世界的認識。作為媽媽,當然也希望為貓頭鷹小姐增加這些的能力﹗

        爸媽都去看不同的書和參加講座,學習如何去「培育愛書的孩子」。原來,孩子早期的閱讀,主要是讓孩子探索「書本」,知道甚麼是「書本」,明白我們可以打開書本,並且可以「閱讀」。貓頭鷹小姐一開始都覺得書本是玩具,特別喜歡把玩,初時一頁頁翻,然後一本一本咁搬,拉和咬是必經階段(也是好好教育的時機﹗)﹗幼兒就是這樣和書結緣的﹗快兩歲的囡,現在知道黑色一粒粒的是字,爸媽會讀出不同「圖畫的意思」。她已經會指著一些圖畫的角色要我們逐一介紹﹗我也相信不少的知識,她都是由繪本學回來(過去的十二月初,坊間聖誕節的佈置還未出爐時,她主動拿出有關聖誕樹的繪本出來要我們不斷讀﹗然後每每在不同書本見到松樹、杉樹類的樹都告訴我們是「聖誕樹」,我們都好驚訝她是怎樣學回來的﹗註:我家是沒有電視的﹗)

        年紀再大一些(如三至六歲)的孩子,他們就由「學習如何閱讀」進入「從閱讀中學習」的階段。他們基本上已接觸過不同的讀物(例如:書本、報章、雜誌、漫畫、網站等),所以明白不同讀物帶來不同的資訊,所以能夠在從閱讀中獲取更多知識。這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現在建立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最合適不過了﹗

將心比心,閱讀給我們怎樣的「感覺」?
        我們都希望孩子愛上閱讀和書本。就讓我們想像一下,我們期望孩子在閱讀中得到甚麼樂趣?有甚麼感覺?很多家長都會說:「當然是輕鬆愉快的心情,漸漸能夠自己行閱讀吧﹗」好吧,就讓我們先為孩子建立愉快的感覺。

        世上難有孩子一出生就知道書本是怎樣?貓頭鷹有一段日子,看見我們成年人拿著書本或報紙就來搶,因為她認為「書本搶了她的父母﹗」,我們就會教她:「妳坐過來,我們一起看吧﹗」抱著年幼的貓頭鷹小姐,她就像在看書(扮睇)﹗就這樣,透過觀察我們閱讀的行為,和感受親子共讀的親密感,書本再不是冷冰冰的死物,而是能感受溫暖和愉快的東西了。我相信就是這種這溫暖的感覺,漸漸地貓頭鷹自然就愛上閱讀﹗基本上,她每天都要看書好幾次,感恩我們已為她踏上愛上閱讀的第一步﹗

常借閱、常閱讀、常讚賞,營造愉快閱讀氣氛
        作為家長,圖書館是我們恒上親子活動地點之一(特別合適天氣太冷或下雨日子的活動地點)。而貓頭鷹是十分喜歡自己在書架上選書﹗
​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認識不少學校或社區提供圖書袋,為的是讓孩子建立借閱習慣。家長也可以與孩子一同到圖書館辦理借書証,讓孩子感覺自己可以開始建立自行選書和閱讀習慣﹗我也是在貓頭鷹小姐的選書喜好中,更明白她的心事和興趣,相信這有助我們他日就著她的專長加以培育。
        家裡佈置也很關鍵,設一個閱讀角落,就算只是一個細少的雜誌架可好,總之所有讀物都放在那裡,整齊放置於當眼處。我們一年前開始為貓頭鷹小姐設立兩個小書架,分別在飯桌旁和她的玩具盒旁,好讓她日常活動期間都可以隨手拿出讀物來閱讀。她在看我們煮飯時又可以拿書本,玩玩下玩具都可以看一兩本﹗家長也可以發揮示範作用。我們會站在書架前選書,選好後就一同在梳化旁看,就當是身教孩子閱讀的樂趣。

孩子閱讀習慣需時不多
​        可以的話,在建立閱讀習慣開始時,家長每天都抽五到十分鐘與孩子共讀,寶寶書一般不消三分鐘可以看完。適合三至六歲的繪本也可以於十分鐘內讀完。親子一同開始,一方面建立上述提及的愉快和親密感;二方面,家長從共讀中看見孩子能夠認讀生字給予讚賞,增加孩子對閱讀的滿足和成就感。跟我們建立其他生活習慣一樣,閱讀的習慣可能需要一點日子。但是,為孩子養成一生受用的好習慣,相信家長不介意花僅僅數個月的時間去堅持吧﹗我們很幸運,貓頭鷹小姐在不知不覺間就愛上書了﹗孩子建立習慣後就會像每天早上就懂得要洗澡洗臉一樣,開展自動自覺自主、愉快滿足的閱讀旅程呢﹗

Picture
Comments

貓頭鷹愛繪本

28/1/2018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貓頭鷹小姐生活在一個沒有電視/平板電腦/收音機的家庭,「繪本」已經成為她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親子活動,及最好的老師。近兩歲的她是每天早上起床及睡前都必定要爸或媽或爸媽一起和她一起共讀繪本。除此之外,自己玩到悶也會拿著繪本來請我們要讀給她聽,現在的她甚至會「點燈」:有時要指明爸爸讀、有時要指明媽媽讀,還會指明是公公/婆婆或者舅父讀。讀書的人要指明外,當然會指定繪本,甚至指定由那一頁開始讀,那一頁要重覆再讀過,那一頁自己看不用再讀給她聽。而且,當看到某些東西時,她便會走去「告知」我們她是知道的,例如太陽月亮星星會指著外面;繪本的角色是什麼動物,便會找相同的動物公仔一起看繪本,令我們覺得整個共讀繪本的過程很立體及戲劇化。由於繪本已成為貓頭鷹小姐其中一個最好玩的「遊戲」,她自己拿繪本出來看的頻率也變得越來越高。

        除了是作為「遊戲」外,也成為我們和她溝通的橋樑,或者教育她的媒介。例如下雨天,我們會和她講小雨滴全都出來玩了《小雨滴》(香魚, 2014)。見到樹便會提《小樟樹》(蔣家語, 2014)及《樹真好》 (Janice May Udry, 2016)這兩本繪本;認識身體及認識某東西的名字會和她講《腳趾頭,沒名字》(勒魯瓦 Leroy Jean, 2015)及《Toes, Ears, & Nose!》( Bauer, Marion Dane, 2003)。想請她「等待」時,便會說你會否好像企鵝般願意等,等了便有大驚喜《熊貓先生,我願意等》(史蒂夫‧安東尼, 2015)。想請她「乖」時,便會提提小乖的故事《不要吧,小乖!》(克里斯霍頓Chris Haughton, 2013);在街上遇到有人傷害小動物或植物時,《噓!我們有個計劃! 》(克里斯霍頓Chris Haughton, 2014)這繪本又大派用場;當貓頭鷹小姐自己完成一些突破時,便會說妳和「小恐龍大力」一樣自己做到了《爸爸,我自己做到了!》(麗池克萊姆,  2015)及《小小的我》(笠井真理,  2014)妳會跟那小女孩一樣都學會了。晚上要睡覺,有兩本繪本又是經常共讀的:《不睡覺世界冠軍》( 西恩.泰勒Sean Taylor, 2011)及《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史帝夫安東尼Steve Antony, 2016)。教貓頭鷹小姐上廁所就會用《My Big Girl Potty》 (Cole Joanna, 2000)。還有爸爸最愛讀的繪本,《My Dad》(Anthony brown, 2000)及《爸爸山》(曹益欣, 2016)。其實,真是太多太多繪本可以和大家分享,期望有機會逐本繪本介紹。

Picture
從貓頭鷹小姐對繪本的熱愛及從繪本中的學習,我們親身見証了親子共讀最少帶來三個益處:
  1. 促進親子關係,例如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及彼此的親密感;
  2. 從閱讀中增長知識、認字能力、語言能力及認知能力等;
  3. 提昇閱讀的興趣,也能提昇學習的興趣。
          但要將這些好處發揮最好的效果,筆者總結了需要有幾個重要的因素:
(1)選擇合適的繪本—以貓頭鷹小姐為例,她由初生到現在未到兩歲所共讀的繪本都是較多圖畫較少文字,她看著圖畫都大概知道我們正在讀什麼。而且,我們所選的繪本都是和她的生活經驗有密切關係,例如認識身體、生活上的物件、食物、刷牙、洗澡、去廁所等;亦有些繪本是她在出外會接觸到的,例如天氣、動植物、公園等;還有一類繪本她也特別喜歡的,就是一些關於聲音的繪本(不是會發聲的繪本,而是父母邊讀邊模仿某些聲音),例如放屁聲、車聲、親吻聲、敲門聲、動物聲等。
(2)合適的共讀的年歲、時間及地點—貓頭鷹小姐讀書年齡比她實際歲數更大(即她雖然只是兩歲,已可以讀寶寶書以外的繪本書了),因為我們在她未出世之前,已經會拿一些繪本朗讀給她聽,出世後,也會讀書給她聽。當然,三個月大之前她好像不太明白書的內容,但我們覺得她對那時期聽過的繪本特別有感情,所以的我們認為越早開始讀繪本,對閱讀繪本興趣越大。而時間上,我們通常早晚都讀,慢慢建立了共讀的習慣,定時定候,她便會拿繪本出來要我們讀。之於讀書地點,家裡最少設一個,最好設多個閱讀角落,整齊放置繪本於家裡的當眼處,貓頭鷹小姐的小書架就分別在飯桌旁和她的玩具閣旁,好讓日常活動期間都可以隨手拿出來閱讀。除了在屋企內讀繪本外,我們會參加同齡的讀書會,也會帶她到公園/戶外地方讀繪本,甚至乎長的車程或出外地旅遊時都會帶一兩本繪本,隨時隨地都可以共讀。
(3)學習適合的共讀技巧—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共讀技巧是勤讀書,每天讀,風雨不改,讀得多了便熟能生巧。另一個重點是父母讀之前先看一次,對繪本內容有認識更易投入。還有的技巧是可加入動作、不同的聲音、高低聲調、緊張時加快朗讀速度,輕鬆時則減慢速度,令看繪本像看戲劇般生動有趣,自然令小孩愛上繪本。除此之外,我們喜歡請貓頭鷹小姐自己選擇想看的繪本,她選的即代表有興趣,便會更易投入。之於有很多家長會疑惑,是以書面語讀或是口語讀、要不要一邊讀一邊指著文字,讓小孩識字、要不要讀書名及作者、是否一定要順序讀等。筆者就認為父母以最自然舒服的方式演繹繪本,就已經足夠,不需要被一些規條局限了共讀的樂趣。還有一點要緊記,子女喜愛的是與父母共讀的美好時刻,所以重點是用「心」地共讀而非讀書技巧。

最後,希望引用郝廣才先生在《好繪本如何好》(2006)在序言中的幾句說話:「孩子從小看的書,對他一生有巨大神秘的影響力,放眼世界頂尖人物,其性格的形式,受書本的影響獨多,非其他單獨因素可比……小小年紀,也能從書中找到生命的能量」。喜愛親子共讀的你,共勉之。

延伸閱讀:
  1. 王淑芬(2002)《親子共學》台北:幼獅文化。
  2.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3. 蔡淑媖(2012)《為子子說故事:大聲讀給寶寶聽》台北:天衛文化。
Picture
Comments

    小喵

    80後,駐幼稚園社工,Playgroup 導師,自然/環保人,喜歡對人的工作,對輔導具抱負及特別感興趣,愛自然、愛旅遊、愛生活 、愛探索、愛我家。新手媽媽,不時會為兒童/青年推行靜心、生涯規劃、環境教育等工作,近來愛上親子共學,望與孩子共學、共玩、共成長。

    小馬
    擔任社工20年,10年前開始成為年自由工作者、大專老師及歷奇工作者,喜歡育人的工作。 做全職爸爸後,除了每天洗尿布外,還會帶著貓頭鷹小姐認識世界、欣賞世界、探索世界、遊歷世界。貓頭鷹最喜愛攀爬屋企天台的攀石場,各區公園、行山徑、海灘、游泳池都是我們愛去的地方。

    Categories

    All
    Baby Language
    Baby Sign Language
    Feeding/飲飲食食
    Sleeping/ 睡眠
    刷牙
    學講說話
    成長
    親子共讀繪本
    靜心

    Date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March 2017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RSS Feed

聯絡我們

擁抱自然生命教育中心
Nature's Embrace

電話:56226501電郵: nature.embrace@gmail.com |
© 版權為Nature's Embrace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最後更新:2021年1月



Contact Us

  • 首頁/Home
  • 認識我們
  • 傳媒訪問
  • 最近活動回顧
  • 客戶
  • 服務
    • 靜心活動
    • 生命教育
    • 領袖培訓
    • 自然教育
    • 生涯規劃
    • 職業技能培訓
    • 團隊訓練/同工退修
    • 啟導活動分享
    • Photo Album
  • Blog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