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中的貓頭鷹~成長生命扎記]
愛自然、愛生活 、愛家的新手媽媽加埋一個全職爸爸及自由工作者的隨筆。
旨在分享陽光下貓頭鷹小姐成長,記錄這趟旅程帶給我們生命的學習和反思。
旨在分享陽光下貓頭鷹小姐成長,記錄這趟旅程帶給我們生命的學習和反思。
今天來享兩篇故事: 故事一: 貓頭鷹(家姐)跟樹熊(妹妹)一起跑入房,媽咪聽到門「嘭」一聲後樹熊大哭,爸一個箭步去抱著樹熊,媽心知不妙,尖叫叫停,推著門,抱著貓頭鷹小姐教訓一頓,告訴她不可以玩門,差點把妹的手夾斷。 樹熊大哭,嚷著要媽,媽咪親餵母乳安撫。貓頭鷹在媽咪身旁若無其事,嚷著要玩,還拿泥膠要媽咪摸,媽咪求其應佢,貓頭鷹轉去找爸爸,拿泥膠要爸摸,爸爸告訴她,剛才好危險,爸媽心情不好(確實,又不想罵她)。貓頭鷹去了摺紙,拿著摺好的紙行開了,又叫嚷要爸爸去看她的成果,爸爸都不想理她…… 故事二: 貓頭鷹(家姐)跟樹熊(妹妹)一起跑入房,媽咪聽到門「嘭」一聲後樹熊大哭,爸一個箭步去抱著樹熊,媽心知不妙,尖叫叫停,推著門,抱著貓頭鷹小姐教訓一頓,告訴她不可以玩門,差點打妹的手夾斷。 樹熊大哭,嚷著要媽,媽咪親餵母乳安撫。貓頭鷹在媽咪身旁溫柔的說了些話(當刻真的什麼都聽不入耳,只摸著樹熊的額頭和手指),貓頭鷹說泥膠乾了,想請媽咪摸一下試下是不是變硬,媽咪敷𧗠了事,說「摸了」,貓頭鷹說:「幾時呀?」媽咪心軟輕摸一下。貓頭鷹轉去找爸爸,想要點互動(因為爸媽無言,氣氛不好)拿泥膠要爸摸,爸爸告訴她,剛才好危險,爸媽心情不好(確實,爸媽驚魂未定)。貓頭鷹去了摺紙,拿著摺好成風琴的紙行到剛才出事的門旁,自言自語說:「爸爸,可以貼係度,公公婆婆度都係咁(我們在公公婆婆家有個門隙保護膠貼)」又叫嚷要爸爸去看她的成果,爸爸都不想理她……媽媽(仍在餵母乳和安撫妹)覺察貓頭鷹在「解難」,呼喚爸爸去回應寶貝女,媽咪說:「她(貓頭鷹)好想幫忙,請你去看看她。」貓頭鷹展示她的成果,說:「我見公公婆婆度都係咁,咁樣貼在這裡,門不會夾到妹妹的手指」。當刻,爸爸知道貓頭鷹小姐原來不是要嚷著要我們陪玩,而是用她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爸爸也有感動及慚愧。 媽咪手記: 一、通常餵奶果刻深呼吸一下頭腦就澄明一點 (哺乳的空間就是靜心的空間)#所以點我咁喜歡親餵母乳 二、慚愧一個大人以尖叫教訓孩子,孩子卻用冷靜的觀察和智慧及溫柔的聲音去回應當下的難題 三、這就 #敍事治療 (#NarrativeTherapy)#豐厚故事 #PreferredStory 和 #ProblemStory 的詮釋嗎? 文:小喵 貓頭鷹小姐是十分喜歡「做功課」的,今晚她完成學校派的一頁功課,意猶未盡,嚷著要多做一張,媽媽拿多了一張工作紙給她,並跟她說做好這工作紙就要去刷牙準備睡覺了(當時晚上八點半),貓頭鷹小姐說好。然後,工作紙做好了…… 貓:「我仲想做功課﹗」(大叫MODE) 媽:「你剛才答應了我,你說做好這張後,你會去刷牙﹗」(媽按奈著情緒) 貓:「唔好,我仲想,我仲想做功課﹗……」(不知道那裡學的功夫,她說是會「重覆」又「重覆」表達訴求) 媽:「你剛才答應了我,你說做好這張後,你會去刷牙﹗」(哼,媽又是另一個懂得「重覆表達」技巧的人呢……) 貓:「唔好,我仲想,我仲想做功課﹗……」(X 20 次左右) 媽走開一些,自己也去梳洗,打點一些兩姊妹要準備上床瞓覺的事,但耳邊傳來「重覆訴求」,媽的耐性開始減退…… 爸爸在旁想「出口」幫忙,媽媽立即說: 媽:「這是原則問題,你答應了我會去刷牙,我可以再給你多一張功課,但你必先要去刷牙,刷好,你可以出來再做﹗」(哎,其實自己同一個三歲小朋友講原則,真係有點攪笑,但我又真係覺得她應該學習承諾!) 貓:「唔好,要做功課﹗」(堅定不移的撒嬌聲調) 媽:「你自己選擇啦,媽現在去刷牙,你可以選擇去刷牙,然後出來做多一張功課,若者你可以選擇在這裡嚷著嚷著……」 (貓頭鷹SENSE到我們「離她而去」,她轉策略了…… 貓:「抱……(憂鬱的聲音),抱……我去刷﹗」 有理智的想法,但也會爆! 其實,我明白的,她是睏了,但又不捨得睡,又真的好喜歡做功課(做功課,媽會陪伴,她也在做功課中得到滿足感)媽媽也為她舖下台階,抱埋佢去刷,洗好毛巾,比佢做多一張功課﹗(喂呀,媽心裡想,你要求的都給你了,你唔該好好合作﹗) 牙刷好,功課做好,媽再請她去睡房換衣服,我說裙子出過街,先脫下再上床換睡衣較理想,怎料,貓頭鷹小姐「發作」了 貓:「唔好……(二話不說就上左床)(憂鬱的聲音)﹗」 媽:「我唔幫你換衫,你自己攪掂啦……」(媽發悔氣走了,但貓頭鷹仲好自誤咁唱學校教的新歌,仲在床上跳舞~~) 「生氣」嚒? 第一個受氣的只是我自己 媽媽即時去了幫樹熊妹妹換片,努力擠出笑容和假扮輕鬆心情和妹妺互動。媽心裡怒火中燒,好想貓頭鷹小姐好好合作,席間仲要聽到她天真爛漫的歌聲,心裡出現:「你有冇攪錯,你咁樣都仲唔知媽咪嬲你﹗」 無錯,其實嬲這個情緒好有趣﹗生氣的火源都在發脾氣果個人身上最先出現,你看,貓頭鷹小姐仍然在跳在叫,根本不知道媽咪在嬲佢。但這刻,媽媽的心和腦都著火了,而那道火是在滾動的,面紅耳赤的感覺,全屋得我一個受﹗ 媽媽曾有一刻想過要以行動(唔同佢瞓,只抱住妹妹來激佢)讓貓頭鷹知道媽咪嬲佢,但我深呼吸一口氣,用理性跟自己說:「不要做傷害寶貝的事情,夜了,要我選擇大家帶著開心定傷心的心情入睡,我會選擇前者﹗」 於是,媽咪就抱著妹妹,入了兩姊妹的睡房,如平常一樣進入「睡前程序」﹗ 選擇以最少傷害的方式去表達我的情緒和要求 關燈了,貓頭鷹小姐仍然有點興奮,媽媽就是有點受不了,而且希望告訴她我的情緒反應及對她的期望。 媽:「家姐,媽媽唔開心,我對你頭先答應了又不守信,而且媽媽幾樣野請你做,你都說不,媽咪好嬲﹗……(再嘮叨多幾句)」 嬲一個三歲的孩子,阿媽,你未免太幼稚了﹗為媽的知道,這番話其實是「自己吞不下一口怒氣」,對貓頭鷹小姐來說其實係沒有好大的意義﹗但我覺得我都要抒懷一下,並希望以一個(至少我覺得)最少傷害的方式去表達我的情緒和對她的要求!再者,我真的希望告訴她兩件事:一、媽媽會因為她的行為而有情緒;二、媽媽可以以言語去說出想法和情緒(而不是大叫大喊)。 無條件的愛是這樣去量度的 做家長的都有同感,時時刻刻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親職挑戰。孩子好像總有新的「情緒任務」比我們﹗有些家長會話:「為什麼,她下下都挑戰我底線﹗」或「你真係專登激我架播﹗」講真,筆者的頭腦都不時出現這些念頭,只是,夠理性的話,你也可以想想,一個三歲孩子怎麼有能力和智慧去「挑」你一個二、三十歲的成年人的「機」﹗孩子真係咁叻有一套「專登」的策略? 我不肯定他們是不是全部都是這麼「超高智能」,能夠扭盡六壬去激家長﹗但我開始(也應該)去相信,她們其實在「量度」我們「無條件的愛」的濶度和深度﹗在網上曾有一位外籍媽媽分享過年輕時去一間照顧約100名嬰幼的孤兒院義務幫忙,出發前她為自己將會聽到廿四小時震耳欲聾的哭聲做好準備,然而她甫到育嬰室聽到的是蚊飛過都聽到的寧靜。點解?因為這些孤兒曾經哭破喉嚨去「表達訴求」,但都不得要領,久而久之,他們知道哭鬧是得不到「溫暖」的。這位女生成為母親後承諾自己,在孩子任何情況下,包括哭鬧,她都一定會「回應訴求」﹗ 孩子不斷在家長身上「要」東西,包括要做功課、要玩,要唔瞓覺、要你的專注,要你的包容,要你的接納,要你的陪伴,就是因為你能給她愛和溫暖﹗可能大家覺得好難接受這個結論,但我選擇去信,因為嬲一個三歲的孩子實在太辛苦和無謂了(她轉頭就冇左回事架啦)﹗ 文:小喵 事緣:貓頭鷹的情緒事件 昨晚,媽咪跟貓頭鷹家姐在做功課,樹熊小姐(妹妹)又過來「參與」。由於媽咪要「安頓」兩個小可愛同坐在兒童桌旁,媽咪要求家姐貓頭鷹小姐正經坐好,突然她情緒激動(其實已近晚上八點,媽咪知道她累了 ,故她「借題發揮」),不肯坐好,攤在地上「佔領」道路,還大叫…… 媽咪深吸一啖氣,靜一下,感覺一下自己的情緒,對,我是有點激動和吃力感,對著大叫大喊的女兒,我的確有點不耐煩,有一下「自動導航」的反應是「罵她」。媽咪合埋眼睛兩秒,就決定「順水推舟」,請貓頭鷹小姐「延長」她的「叫聲」,嘗試讓她專注在自己的聲音和呼吸上,將哭鬧聲轉化為靜心練習﹗ 16個月的妹妹跟家姐合唱OM 媽咪:我們輪流OM一下,媽咪先開始……OM……到家姐啦 家姐:(繼續叫喊。。。。呀……呀……) 媽咪:好啦,到我啦……OM……(突然想起在媽懷中的樹熊小姐都不如一起加入)然後到妹妹啦 樹熊:嗯……(只有一秒的長度,但GOOD TRY!!) 媽咪:到我啦OM……到家姐啦 如是者,樹熊、貓頭鷹、媽咪OM了三個回合,嘩,一歲四個月的樹熊寶寶都做到靜心呀﹗而,貓頭鷹也找到發洩情緒的「下台階」﹗ 一歲多的幼兒也能做靜心活動? 樹熊小姐成長在一個(喜歡修習)靜心的家庭,爸媽不敢說自己很靜心,但我倆都能感受靜心能幫助我們一家的情緒管理及保持親密關係的好處。 過去一年多,樹熊小姐不時會出席我們的社區靜心課,也會「望住」我們在共學課或家裡做靜心練習。媽咪過往都未有好正式「要她參與」,因為我們相信18個月前的幼兒靜心,家長的參與較多,我形容為八比二,成人八份,幼兒約兩份﹗雖然如此,當我發現樹熊小姐已慢慢吸收並投入當中了,為母好感動。 一歲多的幼兒的靜心練習 以下分享三個實戰經驗,即16個月大的樹熊小姐都理解及能應付的靜心練習: (一)唱頌 OM 或 Ar~~ 我們手拖手,甚至拖著喜愛的毛公仔,深深吸一口氣,呼氣時唱頌「om」這個字,由家長開始,輪流發「om」或「呀」的聲音。開始時,媽咪會口頭提醒:「到你啦」 慢慢請寶寶聆聽媽咪的聲音,當媽咪的聲音完結,寶寶就自動發出聲音,像接力一樣。連續做三至五次呼吸。對入睡况穏定情緒很有幫助。 (二)我懷中的好寶寶(「呼吸伙伴」練習*的事前準備) 請孩子俯卧在媽咪的肚皮上,媽咪刻意專注在呼吸,以腹式呼呼法(吸氣脹肚,呼氣收肚)讓寶寶在家長的肚皮上「上上落落」,請孩子感覺並專注在這起伏的狀態,家長告知這是「呼吸」,讓孩子專注在家長的呼吸上。 樹熊都好喜歡這活動,又好玩又親密,媽咪亦借這三、五下呼吸調節當下的情緒狀態﹗ * 「呼吸伙伴」練習可參考:「15個簡單好玩的嬰幼兒靜心活動」 http://www.naturemb.com.hk/blog/15 (三)環看四周,視覺專注 這一個扎根的練習,跟孩子數算周圍環境的東西,可以由顏色或這月齡孩子明白的東西講起。 媽咪:「我們數下三樣紅色的東西﹗丫,有一個水嚨頭,有一部紅色的士,媽咪件衫都有紅色哦……」 若孩子明白的話,家長可以「五四三三一」的規格,由五種紅色東西,四種黃色的東西,三種白色的東西…… 樹熊小姐的言語發展未能講出這些東西,但她每次都好喜歡聽媽咪數算,間中好有效咁SIDETRACK她當下的一些「過度」的情緒反應~ 就讓大家一起開始修習靜心 坦白說,嬰幼學習及吸收的能力非常高,要培養孩子靜心在嬰幼開始是十分理想的時機,特別是作為新手爸媽,家長在照顧成長中的孩子或有不少親職情緒挑戰,跟寶寶一起修習靜心除了為寶寶注入一個「情緒管理」的種籽,也同是為爸媽提供一個「清醒」的「空間」,減少因「自動導航」的模式(可參考這靜心:讓愛在親子間流動的方法 http://www.naturemb.com.hk/blog/9577797) 去處理孩子的狀況,讓我們真正專注當下的事情和人物去回應﹗ 做父母是一生的學習,靜心為親子間提供一個「共學」的平台,因為每一次做靜心的狀況和學習都不一樣﹗祝願大家一起和孩子學習靜心呀﹗ 文:小喵 媽媽和爸爸在帶貓頭鷹的日子,時常因為年幼貓頭鷹做了一些我們認為她的年紀未有能力的事情,例如:一歲半就認得由婆婆家到我們家的十五分鐘步程的路途;貓頭鷹小姐在一歲半就認得那一條匙是開那一度門...我們會稱她為「高智能生物體」。 Well, 現在我們家裡來多一個,「超」「高智能生物體」 - 樹熊小姐﹗樹熊小姐在不足一歲就可以在家裡自己爬滑梯,現在 15個月,就能在洗手間站在洗手盤前刷牙和吐水;會在我們去洗手間時走入來,拉格厠紙然後她自己扮抺PATPAT(寶貝,你著緊尿片哦﹗)超可愛﹗當然,這「超高智能」也有讓我們十分「困擾」的一些「活動」,包括她知道如何開廚房的煮食爐、能夠自己打開的木門(我們用拉的門柄﹗)(逃兵﹗)、打開銀包「數錢」(她知道買東西要付錢的,每次搭的士都要幫手付款﹗)她已經知道我們的煮食爐是怎樣開的,她也可以搬一張椅子坐在家姐的小書桌上,拿著一支家姐差不多歲半才懂得用的筆,排好又畫來畫去 …… 除了能力以外,情感的表達和感覺也特別強 媽媽間中都要外出工作或上班,媽媽會帶她到婆婆家托兒。甫回到婆婆家,媽媽先脫下孭帶都未及放下她,她已樹熊式抱著我(一副不捨得的模式)。或者,在我準備著鞋,公公拿皮帶的時間,她已知道我們會出街,然後她會飛吻了﹗ 每晚入睡房準備睡覺,我們習慣跟貓頭鷹和樹熊小姐靜心和談心才睡。每每入房,樹熊小姐會率先霸住媽咪,會伸手和手語示意要「奶奶」。若然有時,家姐有情緒想媽咪抱著安撫,樹熊小姐彷佛「FEEL」到有競爭者,會不肯放咀(無間啜奶)和用手腳鉗實媽咪。早上(五點至六點)天都未光,醒了的樹熊小姐會用盡自己的腳長「跣」落地下,然後拿起媽咪的拖鞋,「質」落媽咪塊面度,質夠一對,就拉著你的手(示意)要去開門(一副「我要出去玩」的樣子﹗) 她感應好強,有時我和爸爸講笑比喻,樹熊小姐不但具有「紅外線」(當她睡著了,媽想離開房間,但她合著眼也知你離開,就即時醒了),還具有超能(意念)力﹗好幾次我哄樹熊睡著了,我見她在我懷內睡熟了,就「想」放她落床。。。。。係,「意念」一出,她就大叫和哭起來,真係「諗下都唔得」~ 好多朋友說二寶學習和成長會比大寶快,媽咪真係CAN’T AGREE MORE,仲有我絕對相信上天一定會給二寶家長一個「不一樣」的育兒體驗﹗ 知道了,爸媽都會跟著你們極速進化,成為超高智能爸媽﹗ 文:小喵 不知不覺間,在社區舉辦靜心活動(Mindfulness)已有兩年多了,感謝oh爸媽的記者採訪靜心活動(請click下面相片便能瀏覽或http://www.ohpama.com/472717/24parent/社工爸爸學靜觀-以靜心助孩子安睡增專注力/),和記者閒談舉辦靜心活動的緣起,體會及感受時,我分享了不同家長都經常會問我的一個問題:「和幼兒做靜心(1-3歲),他們這麼小,如何能做到『靜』?」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疑問:
1.年齡小的嬰幼兒,是否適合做靜心活動? 2.我們真的是和嬰幼兒進行靜心活動? 3.靜心活動是否一定要「靜」? 4.靜得到就叫做到靜心? 5.靜了又如何?有何成效? 回答這個問題,或其背後的數個疑問,我會從什麼是靜心及為什麼要靜心這兩方面來入手。靜心就是刻意專注於此時此刻的一種覺察,暫時收起你的判斷心。用生活化的說話來演譯就是「遊玩中,知道自己遊玩中,並專注地遊玩;食飯時,知道自己正食什麼,是什麼味道,享受著食飯這刻;呼吸時,知道空氣正從鼻孔吸入及呼出,感受到空氣在身體的進與出」。 嬰幼兒適合做靜心嗎? 靜心是對當下的覺察,讓孩子身在「這裡」,心也在「這裡」,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合做。我大膽地認為,成年人很多時的問題是身在「這裡」,心卻去了「那裡」,嬰幼兒沒有對過去的負擔及對未來的憂慮,他們比我們成年人更能活在當下。與其說與嬰幼兒進行靜心活動,我會說是父母向嬰幼兒學習活在當下,父母專注地與嬰幼兒互動,就在這刻放下平時的忙碌與擔憂,好好享受著寶貴的親子時間,父母定能得到當下的力量,也能得到很大的得益。筆者都是在靜心(Be Mindful)的學習路上的實踐者,我們很想孩子靜心,想他們獲得靜心帶來的好處。但事實上,在引導孩子靜心的同時,我及太太也獲益,包括得到身心放鬆的體驗及平靜時刻。 靜心活動是否一定要「靜」? 靜心是刻意的專注,專注的過程不一定要靜。這個「靜」,不是聽覺上的寧靜或說話上安靜,也不是身體靜止,而是心的「平靜」,身心都同在這一刻。滿足幼兒喜歡玩的需要,靜心更應該是可動、可靜、好玩又能與父母互動的。正如記者的描述我們其中一個掛著噹噹行及跑的活動,跑時盡情地跑,聽著鈴鈴聲便知道自己多麼熱烈地跑;但專注地慢步時,又能令噹噹無聲音。快與慢;動與靜,是一個選擇,是一個有知有覺的狀況。 如何才叫做到? 未答這問題前,先分享一個參加幼兒靜心的家長在活動後的感受:「我見到大部份小孩都做到導師的活動指令,只有我的小孩跟不上,亂跑亂叫,我控制不了他,這刻我感受不到靜,反而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無助感及無奈。」我的回應是,如果小孩子很享受這刻的跑、這刻的叫,我們成年人能不能與小孩一同享受這一刻的跑與叫呢?如果我們成年人放下了那些「做到與做不到」、「好與壞」、「與人比較」的框架,將心安在這一刻與孩子的相處,從而放下對自我的批判(Self-Judgment),便會得到包容與接納。 靜心應該是輕鬆愉快的事情。是一個實用並能給人正能量的生活工具,但千萬不要用靜心來作為控制小孩的工具,也不是一份必須要完成的功課。我們玩的所有活動,不論是聽頌砵聲音、觀樹葉/石頭、跑步/慢行,都是一些工具來專注當下,是過程,非要得到什麼結果。如果孩子已經正在專注地做著他喜歡的事情,這便是當下,陪著他就是了。重點是用愛、用心、用好奇的初心來與孩子踏上靜心的旅途。 為什麼要靜心?靜心有何成效? 筆者先分享一位媽媽(她和兒子修習靜心一段時間)的經歷:這位媽媽有一次被工人姐姐激嬲了,她情緒激動的時候,未夠兩歲走去問她是否唔開心,她說「是」之後,她的兒子拿著頌砵走過去他身邊敲了幾下,他當刻有點驚訝,佢竟然懂得提醒我要冷靜下來,嬲完也要收拾心情。這位媽媽的經歷證明了靜心的成效,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可以處理的,也是一個有效的工具。 在研究上得出的結果是,靜心能加強我們的自我覺察力,當我們專注在一些事物上(如聽覺),我們的思緒就平靜下來,久而久之情緒變得更穩定,穩定情緒幫助小孩思考,處理問題時知道有更多的選擇,並容易作明智的決定;靜心也能讓小孩有能力去看清楚過程,釋放由思緒與情緒累積而成的內在壓力。靜心亦帶來另外3個R:內省(Reflection)、人際(Relationship)及抗逆力(Resilience),這3R對解決人生不同的困難非常有幫助。 不過,正如文中所說:「靜心活動不是讓孩子參加繪畫班,上完堂有幅畫拿回家,不是參加鋼琴課,上完課孩子可彈奏一首樂章。靜心是生活習慣。」我們的社會,孩子的學校大都以結果來量度成效,令孩子忘卻了享受學習的過程。筆者不是忽視成效,而是更重視過程。 過去四個月,由撰寫申請書、獲得獎通知、受訪、推行社區的靜心工作...
生活,彷彿就如「靜心」同在﹗ 由我們大女兒貓頭鷹小姐出生後,我們夫婦二人就慢慢建立靜心的習慣,(我們也不能做到全家上下每日都有靜心的時段,但靜心,正是漸漸地融入家庭生活當中)特別是我們發現貓頭鷹小姐好喜歡靜心的頌砵、靜心的時刻,甚至好期待要當小助手帶領靜心的活動﹗ 得獎一個月以來,我感到好幸運,可以因著要準備活動及訪問,讓我們整理一下靜心對我們的意義﹗ 夢想背景:就是為兩位可愛的女兒準備兩個一: (一)一顆美善的心 貓頭鷹小姐是個好窩心的孩子,試過公公不小心弄傷了,她就過去安慰及協助公公「掉走痛楚」。在公園地上拾到果籽或美麗的花兒,會說想送給愛的人,及後,若不需要,會說:「多謝大地媽媽的禮物,我(用完了)還給你﹗」 她是個「有韌力」的孩子,跑跑跑跌倒在地上,就會「自我療愈」,拍拍手腳,自言自語:「不小心跌倒,拍拍手,冇事,再跑」。 貓頭鷹小姐就有一顆對世界、對人、對外在環境的尊重和慈悲的心;對內,對自己,也懂得自處和自我照顧﹗當然,我同意這是貓頭鷹小姐天生的善良(也有父母的教養功勞!)。同時,我們也認為是我們刻意用心把靜心的種籽栽種的成果﹗一顆美善的心,我們相信在她長大的路途中特別有用(我們認為靜心就比一般抗逆力訓練的效果更好,但簡單好多呢,不信,來試一下)﹗ (二)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 我們過去兩年帶著貓頭鷹小姐(現在加埋樹熊小姐了)一起在社區進行幼兒親子靜心,除了發現幼兒在同儕伙伴下能更易、更快掌握靜心的點子和方法外,更發現原來很多爸媽都好喜歡這段有質素的親子時間。這每月一至兩次的親子時間,讓大人小朋友一同研究和修習靜心,不但對一家大細的情緒有裨益外(也有家長們互相督促和支持),也是與社區連結,推動和諧平等社會的良好機會。 個體在社會當中,可能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連結社會,就著靜心的工作坊,我們感到好幸運幸福,可以陪伴和協助社區內的家庭一同成長﹗想孩子有個美好的社區和成長的環境,獨善其身並不足夠。外國很多例子說明,靜心可以協助孩子建立同埋心,對外在環境的不如意或負面的情緒有更大的包容和應付的能耐,若大部分的下一代都有靜心的能力,有著同理心、關愛、互助,包容的種籽,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有更好更正向的成長歷程吧﹗ 願景及展望: 得獎,並不是我們一家的成就,但肯定是推動我們願景的一大步。下一步,我們想伙拍育有幼兒的家庭,一同為孩子、為家庭、為社區、為社會、為世界注入正念、靜心、和諧、慈悲的種籽和力量,讓我們的社會大眾有更多和平及正向能量,讓有心人在不同的社區發展靜心社群,將靜心種籽撒落社區﹗ 註:馬仔和小喵於 2019 年6月參加「今年不做機械人延夢計劃」,並成為得獎家庭,會於 2019-2020年在社區推行親子幼兒靜心工作坊及家長靜心工作坊。 6-8月是香港艱難的日子,相信對於任何政治立場的一方,年紀大細的一群都好不容易。有家長朋友跟我分享,幼兒在電視和媒體看到一些畫面,心情是有點忐忑,但又未能好好以言語去說出心裡的不安或疑問。有家長朋友一齊研究,如何可以以孩子能明白的言詞讓他們較為「中立」和「立體」地理解當下的紛亂狀態? 坦白說,我相信坊間沒有一個「MODEL ANSWER (標準答案)」去教我們這群新手爸媽如何去跟孩子談這次反對《逃犯條例》事件及其引伸出來的社會不公義事件的處理方法。不過,作為家長及幼兒工作者,我看見這是一很好的公民/生命/情緒教育的機會。 公民/生命教育的討論範疇在另一篇會詳談,這裡希望說一下如何「借機」幫助家長了解年幼孩子和建立一個可以談論情緒的平台。 給情緒重新定性:平反負面形象 普遍的香港人都受中國傳統思想和規範影響下成長,對於談及情緒總有點不太自然的感覺。家長在照顧年幼孩子時,總不自覺地「害怕」孩子有情緒,感覺有情緒就負面或者「好難應付」。有家長表示自己看過新聞片段後都「好有(負面)情緒」,好怕孩子也有同樣情況。的確,我們成年人的言語能力較高都難以表達內心那種無力和鬱結,如何跟孩子談這段日子「吞下」的一些負能量? 老實說,任何人任何時間因為任何事都可以有「情緒」。「情緒」是我們的保護機制,是我們生活的味道,也是與人與世界連結的「好物」﹗沒有情緒,我們不能分辦喜 善惡?沒有情緒,我們可能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先認知層面上明白「情緒」是生存和生活的「好伙伴」﹗ 覺察情緒的存在 覺知情緒帶動行為 與此同時,我們宜跟孩子剖析在外邊一些人因「各種情緒」而做出的一些「行為」和「反應」!我知道不少家長很擔心如何解釋「打人」、「粗口指罵人」、「恐嚇」等畫面,其實,跟孩子(特別是幼兒)解釋時。不用立即跳去「評論是非黑白」的面向。 筆者建議先了解孩子對這些事的感受,如問:「你看見這些情景,你感覺如何?」對於幼兒來說,他們未必有足夠詞彙表達,家長可以給予輔助工具,如:情緒咭或情緒臉譜,讓孩子知道這些情況字詞,配對他當下的感覺! 第二,家長宜當刻細心以五感(耳聽、眼看、觸感等)去感受孩子所感受的,然後代他說出他的感受,如:「媽咪看見你拳頭緊握,你感到緊張吧!」,「媽咪看到你好迷惘,不肯定這是怎麼一會事﹗」,或告訴他「這就是我們說的情緒了!」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教導:情緒好多時會左右我們處理事情的方法,亦直接影響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開啓「選擇」之門,消化事件帶來的影響 覺察情緒這是保護孩子的第一步,始終他們比成年人覺察「情緒壓力」的能力較弱!若一般情況,經歷上述的討論後,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他可以有的情緒及行為選擇。孩子遇到社會事件可以選擇「嬲怒」、「憐憫」、「驚慌」、「安舒」....任何任何,家長就是接納就可以了! 同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任何人都可能有不同的選擇,如孩子問:「為什麼他會打人?」 家長可以回應:「看他眼睛睜大,可能他很激動和生氣,他選擇了出手打人來表達他這情緒」 如孩子問:「為什麼要打破東西?」 家長可以回應:「你看他們做了什麼(行為)?」「嗯,他們在大叫,在指罵,他們的手舉高,可能他好擔心、好驚,他選擇這樣打破東西去嚇到旁邊的人來保護自己」。 那麼,親子情緒體檢透視「我」有甚麼選擇呢? 首先,若是事件帶來很大情緒困擾。家長宜先減少甚至停止孩子接觸事件的渠道! 覺察及找到情緒,就可借助呼吸練習去整理並「重新選擇」。筆者提議我們就每晚都做個親子情緒HEALTH CHECK。正因排山倒海的訊息,彷彿今天的情緒調適了,明天又有新的來。情緒如天氣般,時刻不同,變幻不定,做一個當下的身體檢查才清楚當下要處理的是什麼﹗ 「親子情緒體檢」由家長先向孩子分享今日見聞及自己的情緒,再讓孩子覺察自己有覺察情緒的需要,覺察了下一步就是重新選擇,若果覺得已不需要帶著這個情緒入睡,那就讓我們一同做三個呼吸練習,在呼氣時排出並放下我們不再需要的情緒,深吸一口氣,吸入我們想要的情緒或平靜的狀態﹗ 補充一句,若孩子出現較大情緒困擾,家長可以參考不同為孩子抒發情緒的工具,如繪畫或類似遊戲治療的特別遊戲時間去抒發感受哦﹗ 近日香港發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就算我們的幼兒和孩子沒有直接參與,她們都可能在媒體上、我們言談上聽到一點消息,感受到我們成年人的一些情緒,或對於我們成年人的「忙碌」或「心神不定」感到「壓力」。 孩子絕對有能力處理壓力,只是有時幼兒可能不太意識這是一些「壓力」,而出現一些緊張、擔心和不安。 作為家長,請密切留意自己的孩子的情緒和生活變化。 也許,也可以透過一些親子靜心活動,去緩和大環境給予我們身心的一些狀況。 以下介紹兩組的幼兒靜心練習,協助幼兒專注自己的呼吸(呼吸在任何時間都跟我們同在,是我們在緊張時可以依靠的對象),及透過觸感專注而放鬆。 守護星(觸感)的靜心練習: 第一部分: 親子伙伴練習,請幼兒合上眼或安靜專注坐在地或床上,家長以手作一粒閃亮的星星,家長將星星放到孩子身體不同的位置短暫停留(如:大腿、手腕、肩膀、背部),最後放到孩子額頭眉心時幼兒可將開眼晴。孩子就告訴家長剛才星星到過的地方。若幼兒年紀較大,可互換角色。 第二次的練習,家長提醒孩子專注在星星接觸身體的感覺,感覺星星怎樣到來,家長亦可稍加多一些停留點(4歲以下幼兒的話,建議不要多於四個點),張開眼後請幼兒分享感覺(溫暖?㾗?)。 守護星(放鬆/身體素描)的靜心練習: 1.身體素描 家長再次以手作一粒閃亮的星星,請幼兒合上眼或寧靜專注,家長將星星放到孩子身體不同的位置,告訴孩子星星是一顆守護星*,當星星觸碰到他身體某處,該處就會感到輕飄飄(可互換放鬆、舒服、柔軟等字眼)。若作為身體素描的練習去做,則建議由腳部開始,例如:先停在腳背,小腿、大腿、肚皮、手背、手肘、肩膀、上背、下巴、額頭。當星星到達額頭時,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作三下深呼吸或發三下OM或 啊的聲音再慢慢張開眼晴。 *可以共讀《別擔心,我保護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b-YEBf7Lw)讓幼兒明白守護的意思 2.吹爉燭 (認識呼吸練習) 家長拿出一隻手,打開手(張開五隻手指),請孩子假裝以火柴,不每一指頭上點燃,成為五支獨立的爉燭。(孩子大多數都好喜歡吹生日爉燭,所以對吹爉燭通常都不陌生)。請孩子以圓圓的咀形,逐一以微風吹熄爉燭,每吹一支,家長的手指就合上一隻。第二次可將手放遠咀巴遠一點,請孩子專注咀巴上吐氣的一刻,靜心感受咀巴噴出來的氣,看著家長的手指逐一因自己吹氣而合上。 3.手指山(認識呼吸/專注呼吸) 家長拿出一左手,打開手(張開五隻手指),這就是一個五指山。家長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作一隻小螞蟻,請螞蟻由左手小指爬上山,上坡是吸氣,下坡是呼氣,直至小螞蟻爬到大母指。第二次重覆時,小螞蟻可以走得慢一點,讓幼兒感受自己的呼吸的品質和深度。 其他可用的繪本:
1.《一定要誰讓誰嗎?》作者:海恩茲亞尼許(2012) 2.《不可以》作者:大衛.麥克菲爾(2013) 3.《街道是大家的》作者:庫路撒(2018) 以上第一及二的繪本較適合三歲以上的兒童;第三本則較適合五歲以上的兒童。 目的:
一、以繪本及插畫整理一下大小朋友對《逃犯條例》事件的認知 二、以靜心和藝術時間,緩和及學習靜心小技巧去應對大家近日出現的情緒,達至照顧自己、照顧孩子 共學課內容: 1.親子靜心時刻(靜聽頌砵和靜心時刻,讓我們回歸自己,照顧自己) 一、靜聽頌砵三聲(專注聆聲) 吹燭光/手指山(認識呼吸/專注呼吸) 二、靜聽頌砵(吸氣感覺胸口上升,呼氣感覺胸口向內/清涼空氣,溫暖/大自然力量,感覺自己的扎根力量/時微笑,心情暢快/安靜,平穩) 2.公民教育繪本共讀(《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誰都不准通過》、《別擔心,我保護你﹗》) (星星靜心觸感活動/星星放鬆練習) *《別擔心,我保護你﹗》是一本兩歲都看得明的書,引入星星是小朋友的守護星,再做星星觸感靜心練習 3.簡述及整合反對《逃犯修例》事件狀況 /含蓄畫冊 (注意:由孩子自發講知道的事,再由家長整合,不用「教」,接納各方意見和任何情緒,也是發問空間) 4.幼兒繪畫時間(藝術時間,透過專注而抒發孩子感受) 5.傳送祝福及許願曼達拉(在如此氛圍我們仍能以交托、愛和包容重新調整自己去經歷接下來的事情,這是親子的情緒出口,也是集氣集力的祝願) 6.以靜心作結 一、頌砵:吸入讓我們擁抱自己、吸出讓我們感覺輕鬆/安穏,吸入讓我們穩扎在地上,呼出讓我們交托擔心,吸入讓我們接受愛意,吸出讓我們送出祝福) 總結:請大家繼續留意互相情緒,多點給孩子和大人有空間(靜心/藝術/休息/傾談)消化不同的消息。 靜心 - 有助解讀孩子的心聲 話說有一晚媽在哄妹妹睡,家姐知道今晚爸爸上夜班,請來公公陪家姐入睡。媽和妹妹入了主人房,公公和家姐入了家姐房,大家都開始安靜下來準備入睡。怎料,家姐突然破門而入(無錯,是破門,大力推門差點讓妹妹嚇到彈起),爬了上媽媽的床,媽心想不妙,正以「自動導航」方式警戒她「晚了,不要再玩」。第一啖氣忍下(日常都尚算有修練靜心),叫自己靜一靜,看清楚眼前的家姐,溫柔丁丁的告戒她:「是時候睡了,(以堅定但應該不溫柔的聲音說)請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間﹗」這個家姐當然仍然以活潑的姿態在又跳又叫,然後說要拿走媽咪個枕頭,媽媽情緒的「自動導航」又出現了,覺得她在玩野……拿了我的枕頭,咁我點瞓呀……故事仲發展了一會兒,但她總算是不用威嚇的情況下自動自覺回去自己的房間裡,不消20分鐘,她深深的睡著了﹗ 抱著妹妹,親餵母乳的時間是最好靜心時間,媽媽自「AUM」幾下,平靜地呼吸一會,眼前就出現愛囡可愛的模樣,媽媽突然「感覺」溫暖,因為我頭腦「叮」了一聲,告訴我,家姐知道今晚媽要照顧妹妹,爸媽未能同她入睡,她過來「要一點媽媽味的東西(就係我個枕頭)」陪伴她入睡。媽媽心酸了一下,原來她過來要「愛」﹗ 多練習靜心 減低「自動導航」式爆發 我們的家庭自問都算是以兒童為本的方向去養育孩子,當中也較為傾向以輔助式教養模式,所以我膽敢說自己「道行」應不是「菜鳥級」。但人始終是人,當了父母後要面對「情緒衝擊」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就算我們的認知是要「先照顧孩子的情感需要」才去判斷如何回應這些「狀況」,腦袋的「自動導航」總是以光速的引導我們用了一些我們(後來才後悔)慣常回應模式,以至出現了我們不太期望出現的局面﹗ 作為媽媽好幾次都做了「錯事」,不是不小心「片」左囡兩句,就是忍不住用了點(暴)力去阻止她的行為(哎。。。。)(縰然這一次無「片」她)每每這些事件過後,為母的就陷入了「悔疚」的「輪迴」當中,情緒不好那一天,可能會自責至偏低自己作為母親的所有付出(真係鬼暗眼般,咩好野都全部睇唔到)看不出,眼前的孩子似暴龍,她看到自己的媽似隻「噴火龍」﹗) 想離開這惡性循環、想孩子情緒穏定、想她合作? 我這刻認為首要是我們作為家長都有較穏定的情緒﹗修習靜心正好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一同穩定情緒,這次「枕頭事件」,讓媽明白多了靜心對親子互動的好處和影響是如此微妙﹗一直都覺得靜心修習係為了要兩個女兒有點「正向營養」,然而,為母的如何去回應,短短三兩分鐘的互動就很影響當晚大家入睡的情緒和狀態﹗這一刻反思,我再看不到她「玩野」,其實她十分合作去幫自己入睡﹗ 覺察,就只需三秒﹗ 我們實在太習慣用慣常模式去回應孩子的「狀況」,也許這是自我保護機制的方式。以正念靜心的角度去看,覺察是去除「自動導航」的第一步。不要少看日常的五感、呼吸靜心練習,這些都要讓我們打開覺察能力的基礎練功機會。大腦的運作也像肌肉一樣,鍛鍊多自然那端的迴路就更「自動」,那我們就可以以「靜心回應方式」取代「噴火回應方式」了﹗ 多謝家姐,媽媽又學習了在想噴火的一刻嘗試以三秒鐘的空間深入一口氣,慢慢呼出再去細聽你的模樣和心意﹗我希望我們日後一起修習靜心,讓我更能感受我們親子之間的愛和溫暖。 文:小喵 |
小喵80後,駐幼稚園社工,Playgroup 導師,自然/環保人,喜歡對人的工作,對輔導具抱負及特別感興趣,愛自然、愛旅遊、愛生活 、愛探索、愛我家。新手媽媽,不時會為兒童/青年推行靜心、生涯規劃、環境教育等工作,近來愛上親子共學,望與孩子共學、共玩、共成長。 小馬
擔任社工20年,10年前開始成為年自由工作者、大專老師及歷奇工作者,喜歡育人的工作。 做全職爸爸後,除了每天洗尿布外,還會帶著貓頭鷹小姐認識世界、欣賞世界、探索世界、遊歷世界。貓頭鷹最喜愛攀爬屋企天台的攀石場,各區公園、行山徑、海灘、游泳池都是我們愛去的地方。 Categories
All
Date
August 2021
|
聯絡我們擁抱自然生命教育中心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