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陪孩子學靜心》 🦉
試讀
|
☘️深呼吸,想一想:
新的一年,孩子最需要甚麼? 回望過去,父母最珍惜甚麼? 🌻「這52個靜心親子活動,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而且永不過時,終生受用!」 -黃美坤(安徒生會總幹事) 🌻「當你能全心全意地與孩子同在,聆聽孩子,陪伴孩子,便能洞見和發展孩子內在的可能。」 -關詩敏 (靜觀教養課程老師) 🔮這是香港第一本關於嬰幼兒的靜心手冊,而且是少有由華人撰寫的靜心書,把作者在香港推行的經驗,以及靜心育兒的信念,分享給更多父母和幼兒工作者。 ⭐趁著佳節,把靜心的正能量,用書本傳送給自己和朋友的孩子 📙正念共購,5本以上,每本$100 (原價$120) 📗社區播種,訂購10本或以上免費送貨 🌈訂購傳送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kzOgxzvHszG_Yjn_Ne6BRvXp7r98TYHEEYbMP5S3bxbEsQQ/viewform |
「生命行者」生命教育教材套
推薦序~~活出真善美的人生
生、老、病、死,其中「生」與「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收到無國界社工的邀請,為「生命教育」教材套撰寫序言,我想也沒想便答應了,因為我覺得這課題饒有意義,而儘管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與死,但在香港這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中,認真地跟青少年談及生與死(尤其是死亡)的,卻並不多見。
2002年,我媽媽證實患上了肺癌,於是我開始注意「為死亡作好準備」的課題。在近二十年,我把不少時間都放在「死」的課題上;在我看來,「生命教育」絕非跟「死亡」是兩碼子事,相反,兩者只是銅錢的兩面。
在我的教學及輔導工作中,我常和一群從事各種專業的有心人一起,支援長者、病人及其家人,協助他們為死亡作預備,亦推動公眾人士認識死亡和喪親這些成長課題。我們希望人可以「善生」:能平安、感恩(情緒);能珍惜、溝通(關係);能欣賞、整合(自我);能把握、享受(生命);能接納、預備(死亡)。很多能學到的人,人生得以豐盛、圓滿。這死亡一課,也是活著的生命課。
我與長者、病人及其家人談「善生」時,常常引用擅長於緩和療護的 Ira Byock 教授教導病人常宣之於口的五句話:「我愛你」、「多謝你」、「我原諒你」、「請你原諒我」及「再見」,鼓勵他們抓緊機會,向所愛的人訴說心底話。爭取時間,說重要的話,做重要的事,也是生命一課。
既然「死亡」這課題,讓人終生受用,何不盡早學習?我向教育人員推薦這本教材套,因為我相信生命教育能使學生一生受用,活出真善美的人生。
陳麗雲(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生、老、病、死,其中「生」與「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收到無國界社工的邀請,為「生命教育」教材套撰寫序言,我想也沒想便答應了,因為我覺得這課題饒有意義,而儘管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與死,但在香港這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中,認真地跟青少年談及生與死(尤其是死亡)的,卻並不多見。
2002年,我媽媽證實患上了肺癌,於是我開始注意「為死亡作好準備」的課題。在近二十年,我把不少時間都放在「死」的課題上;在我看來,「生命教育」絕非跟「死亡」是兩碼子事,相反,兩者只是銅錢的兩面。
在我的教學及輔導工作中,我常和一群從事各種專業的有心人一起,支援長者、病人及其家人,協助他們為死亡作預備,亦推動公眾人士認識死亡和喪親這些成長課題。我們希望人可以「善生」:能平安、感恩(情緒);能珍惜、溝通(關係);能欣賞、整合(自我);能把握、享受(生命);能接納、預備(死亡)。很多能學到的人,人生得以豐盛、圓滿。這死亡一課,也是活著的生命課。
我與長者、病人及其家人談「善生」時,常常引用擅長於緩和療護的 Ira Byock 教授教導病人常宣之於口的五句話:「我愛你」、「多謝你」、「我原諒你」、「請你原諒我」及「再見」,鼓勵他們抓緊機會,向所愛的人訴說心底話。爭取時間,說重要的話,做重要的事,也是生命一課。
既然「死亡」這課題,讓人終生受用,何不盡早學習?我向教育人員推薦這本教材套,因為我相信生命教育能使學生一生受用,活出真善美的人生。
陳麗雲(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免費下載
「生命教育」教材套.pdf | |
File Size: | 38625 kb |
File 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