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分別寫了三篇文章關於靜心,「四要點培養嬰幼兒靜心(Mindfulness)」、「嬰幼兒靜心(Mindfulness)的好處」及「培養嬰幼兒靜心(Mindfulness)的五個方法/技巧」。本文希望進一步分享如何將一些親子靜心活動融入生活。 未分享活動之前,先分享一句我的座右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去到目的地,行動是最關鍵的,正如近半年我們舉辦多次的幼兒靜心活動時,我們都會和家長們強調如果靠一次的活動能令嬰幼兒有更強的專注力,這是過高的期望。就算是比較有專注力的貓頭鷹小姐,也不是一兩次活動而訓練得到的,而是我們從生活中與她一同練習而得到的成果。我們的經驗還是這句「靜心不是神仙棒,不會一做便有效果。秘訣有三:每天練習、每天練習及每天練習。」 「培養嬰幼兒靜心(Mindfulness)的五個方法/技巧」的文章也提及過,和嬰幼兒靜心,最好是以簡單或好玩的遊戲來進行,而遊戲的重點是讓小朋友打開五官(視、聽、嗅、味及觸覺),刻意專注、刻意用我們的五官來覺察自身及週圍環境。以下是一些我們在家裡/公園/自然環境會做的靜心遊戲。
(三)關於視覺的活動 9.孖生樹葉 這個活動是用視覺來覺察,請孩子找兩片相同的樹葉,集中注意力來觀察樹葉,包括顏色、大小、形狀、氣味、重量、質感、葉紋、品種、是否同一樹掉下來。當然,父母也要一起觀察啊! 10.找找種子 這個活動是請孩子先找一粒種子,找到後,請他找找有沒有相同的種子,收集回來,並看看是否相同。 11. 找朋友 這個活動如果有兩個或以上的朋友一起做會更好,每人先找一種很特別的果實/種子/石頭/樹葉,送比另一個朋友,然後請他再去找相同的回來。
以上的活動最好是父母先做,孩子看見父母做,覺得好玩或想模仿,他便會跟著做。另外,一開始做靜心時,孩子不會很集中精神地玩,父母千萬別介意,也千萬不要批評、不苛求要做到、不和其他小孩比較。我的經驗是以10秒為起步點,剛開始時能專注10秒便當成功,然後逐漸地以每多10秒的專注為一個進步,你及孩子也能有更大的滿足感。
想小朋友喜愛進食、喜愛大自然,最好方法就是一起種植,當中能接觸泥土、陽光、種子及清新空氣。 多接觸自然的小朋友,有更強的好奇心、覺察力、創意、學習能力。更能增加身體免疫力,甚至減少出現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 Reference:IndiaParenting(2016) Teaching Children to Love Nature. 有研究*顯示,請孩子幫忙準備食物和煮食,孩子會較喜歡吃及選擇較健康的食物﹗ 這有助建立健康飲食的良好習慣。 個子細小的貓頭鷹小姐雖然吃不多, 但大部分時間對食物都不抗拒, 心情好時胃口特別好。 若食材是她有份種植和收成, 她更願意嘗試和進食﹗ 今次,是爸爸和貓頭鷹小姐 首次一同搓粉團﹗ 貓頭鷹小姐耐心的跟爸爸一起將沾米粉變成紫薯粉團,不知不覺竟專注地整了一小時, 父女樂在其中﹗ 媽媽將紫薯粉團加入南瓜露, 作為當天款客的甜湯,貓頭鷹小姐吃了好大碗呢,還主動告知朋友仔好好吃哦﹗ *Kids who cook are hungrier for healthy food choices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6/120627103352.htm ![]()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四個要點培育嬰幼兒的靜心(Mindfulness)習慣,但要和嬰幼兒靜心,又不能像成年人的靜心用靜坐(Mindful sitting)或身體掃描(Body Scan)等這些靜態的形式。因此和嬰幼兒靜心,最好是以簡單或好玩的遊戲來進行,而遊戲的重點是讓小朋友打開五官(視、聽、嗅、味及觸覺),刻意專注、刻意用我們的五官來覺察自身及週圍環境。 以下我們希望用爸媽和貓頭鷹小姐一起靜心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更容易令小孩靜心的技巧。 1.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靜心 如果是小孩年齡太小(例如12個月以下)的話,未能完全明白父母的說話,或未能與父母有效溝通,靜心的對象便是父母自己,當父母能靜下來,嬰兒也會用平靜的心來作出回應。以貓頭鷹小姐為例,她未夠一歲時,爸爸常常抱著她到公園散步,有時,爸爸會刻意放慢腳步,感受每一步接觸地面的感覺,然後心裏想著或告訴她這些感覺;或者有時經過水池,爸爸也會「靜觀」水池,然後描繪水柱、波浪、小水點的形態給她聽,貓頭鷹小姐每次也很靜靜地望著水池。這些表面是爸爸靜心的活動,其實是一起靜心,每次做完這些活動,她的午覺也睡得特別好。 但如果是大一點的學步兒(例如12-30個月大),已經能有效地與父母溝通,便可以用遊戲形式和小孩靜心了。我們和貓頭鷹小姐最喜愛的遊戲是敲頌缽(Singing Bowl)、在戶外執樹葉執石頭、睡前「om」的呼吸練習。 2.一個靜心的空間及規律的時段 在家裡創造一個靜心的空間,最簡單的就是睡房。在這個空間進行靜心前,先執拾整齊,雜亂的環境也難以靜心。在靜心時,固然不能看到或聽到任何電子產品的聲音(不是靜音模式Mute Mode,是要放在房外),甚至要掛上不要打擾的牌子在門外,提示其他家庭成員在房外也要關掉電視/電腦,並盡量要保持寧靜,讓小孩有一個有利於靜心的環境,小孩也會知道是靜心的時間了。另外,進行靜心時,我們建議要關燈(但又不要關掉所有燈光,因為很多小孩子都怕黑),開一盞小暗燈,光度是剛好看到對方,讓小孩有安全感地進行靜心。另外,是靜心的時間,最好是每天相近或固定的時間進行,如果靜心空間是睡房,每天睡前做是最易的安排,並且時間要簡短,例如3-10分鐘內,不要讓小孩感覺有壓力。睡前靜心可做一些放鬆或呼吸練習,會令小孩更易入睡,如能在正念的狀態下入睡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3.多做呼吸練習 呼吸練習是帶領孩子進入靜心與寧靜狀態最好的踏腳石,不管孩子在什麼地方,什麼狀態,我們的呼吸總是存在,專注呼吸,就是最好的覺察。教導孩子專注在呼吸上,是一個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帶到此時此地的快速方法,很多時呼吸也是孩子的「平靜按鈕」,讓情緒回覆平衡,也能幫助孩子放鬆。 4.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靜心效果特別明顯 有很多研究發現,走進自然環境,看看風景、曬太陽,感受清風等已經使我們接收到很多的正能量,也能增強免疫力及減少壓力,是最便宜及最簡單的自我療癒。所以身處自然環境,不論是否進行靜心,對大人及小朋友都有莫大益處。事實上,對小孩來說,自然環境是好好玩(一定好玩過手機,回歸自然是最簡單有效方法來解決電玩成癮問題),在自然遊玩既能發揮小朋友創意,又有無限的材料來進行靜心活動,所以,在自然環境中靜心是事半功倍的!例如:簡單地用好奇的眼光欣賞石頭、流水及動植物、傾聽自然的聲音、聞聞花香、細嚼蔬果的味道、用手或赤腳觸摸泥土,感受其溫度及質感,這些都是非常簡單好玩的靜心方法。 5.輕鬆愉快有活力的靜心 靜心應該是輕鬆愉快的事情。是一個實用並能給人正能量的生活工具,但千萬不要用靜心來作為控制小孩的工具,也不是一份必須要完成的功課。父母要保持不強迫、不批判、不苛求達到某些標準(例如書本建議呼吸要深而長,但小孩呼吸時只能淺而短,也不必苛求)、不與其他人比較的態度來與孩子靜心。重點是用愛、用心、用好奇的初心來與孩子踏上靜心的旅途。 鼓勵大家由今天起和孩子一起靜心,這是一份終生受益的禮物。下一篇我們將會分享一下引導孩子靜心的小遊戲。 |
小喵80後,駐幼稚園社工,Playgroup 導師,自然/環保人,喜歡對人的工作,對輔導具抱負及特別感興趣,愛自然、愛旅遊、愛生活 、愛探索、愛我家。新手媽媽,不時會為兒童/青年推行靜心、生涯規劃、環境教育等工作,近來愛上親子共學,望與孩子共學、共玩、共成長。 小馬
擔任社工20年,10年前開始成為年自由工作者、大專老師及歷奇工作者,喜歡育人的工作。 做全職爸爸後,除了每天洗尿布外,還會帶著貓頭鷹小姐認識世界、欣賞世界、探索世界、遊歷世界。貓頭鷹最喜愛攀爬屋企天台的攀石場,各區公園、行山徑、海灘、游泳池都是我們愛去的地方。 Categories
All
Date
August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