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自然生命教育中心 Nature's Embrace
  • 首頁/Home
  • 傳媒訪問
  • 活動回顧
  • 客戶
  • 服務
    • 靜心活動
    • 生命教育
    • 領袖培訓
    • 自然教育
    • 生涯規劃
    • 職業技能培訓
    • 團隊訓練/同工退修
    • 啟導活動分享
    • Photo Album
  • Blog
  • 聯絡我們

[陽光中的貓頭鷹~成長生命扎記]

愛自然、愛生活 、愛家的新手媽媽加埋一個全職爸爸及自由工作者的隨筆。
​旨在分享陽光下貓頭鷹小姐成長,記錄這趟旅程帶給我們生命的學習和反思。

孩子的年齡多大可以開始靜心?

3/3/2020

Comments

 
Picture
「其實應該幾時同小朋友做靜心?」
家長好想跟孩子開展,但不肯定幾時開始?
我們回應:你想幾時都好﹗
好簡單,大小朋友都一樣,回到當下,總是良好的自我照顧的時刻,任何時候做都是好事﹗
這樣說,一方面想減輕大家的壓力,不用「特定時地」「迫」自己去「做」,而是大家幾時想由「DOING」回到「BEING」那就去做吧﹗
另外,幼兒開始靜心的時間,都是「感受」和「觀察(家長)」為主,再者,一開始你總不會要孩子「靜」上大半小時吧,只是三、五分鐘的活動,只是家長覺得「係時候」就由那裡開始吧﹗
入下正題,話雖如此,若你真想找點建議,當然,我們建議開始的時空為「親子輕鬆」的時間,即是避開趕忙(早上、食飯)或孩子有情緒的時間去「試」(雖然靜心是合適在親子有情緒狀態時進行,但不是「初探者」能應付),可以是睡前輕鬆親子時間、等車坐車時、接放學的路途上、睌餐後繪本時間前、下午茶收拾玩具中加插的活動。。。。或有家長喜歡回家第一下就「請一下鐘聲」告訴自己「已回家了」!
當幼兒有體驗過靜心的力量後,就可以在家建立一些「靜心氣氛」了。
Comments

經營「靜心氣氛」彈性運用規範

27/2/2020

Comments

 
Picture
      之前曾談到「何時何地」都是開始靜心的好時機﹗的確﹐大小朋友剛開始接觸靜心,都是憑感覺去做。筆者的經驗是,好幾年前自己首次接觸靜心時,我第一個感覺就是「不是我杯茶」。放下良久,又在另一場合遇上靜心,也許因為練習時的氣氛不一樣,感覺也很不一樣,也許再次體驗有新火花(或應該說是「覺悟」」﹗

      「起動」的一刻就是這麼隨心,只是能夠配合條件去營造靜心氣氛的話,大小朋友都會感覺「容易一些上手」。這種氣氛不一定是要「坐定定」(我們在另外的篇幅有提到),但是要有專注(Focusing) 和體驗 (Experience) 的條件呢﹗
畢竟我們與幼兒進行靜心,我們都堅時「以兒童為本」,盡可能都照顧孩子各項的身心需要。然而,有一次在社區進行的靜心的經驗的反思是,親子首次來到靜心的體驗,大小朋友都在「觀察」要如何做,成年人也許較傾向會以聆聽指示去做,但孩子的學習模式卻很不一樣。好一些孩子會以身體或「運動」來體驗「空間」,而父母也許也聽到主持人說可以「按孩子的需要容讓她們郁動或探索」亦不太明白如何「協助」孩子投入。結果,孩子整次體驗好可能就是「體驗自由地活動」了﹗

       靜心的氣氛要經營(正因如此,我們特別喜歡團隊一起練習才舉辦不同社區團體靜心工作坊),故此,我們建議在家中開展親子靜心時,父母「心裡」要有一些規範,包括,使用頌砵的方法、靜心時的態度、靜心時希望及不希望出現的行為、靜心角落的管理等﹗
話雖如此,幼兒靜心的「重點」不是要規限靜心的模式或方法(我們正正提議是隨心的形式進行,沒有一定的「模樣」才算是幼兒靜心,活在當下如是嘛),著眼點應放在「有效的經驗/體驗」,只要是不阻礙幼兒進行靜心的東西都可以容許,規限愈少愈簡單愈好,因此我們彈性執行父母「心裡」的規限就夠好了﹗

       分享一下我們家的規範主線,主要是「愛惜」,愛惜頌砵(不要猛烈地敲)、愛惜生命(拾樹葉要保持敬愛感恩的心;跟伙伴練習要愛錫別人,不要粗手粗腳弄傷他人)、愛惜這個「當下」的一刻﹗

​這一刻,也邀請你可以沉澱一下,感覺下你們家的靜心規範是怎樣的?
Comments

你喜歡那個故事?

26/2/2020

Comments

 
Picture
今天來享兩篇故事:

故事一:
貓頭鷹(家姐)跟樹熊(妹妹)一起跑入房,媽咪聽到門「嘭」一聲後樹熊大哭,爸一個箭步去抱著樹熊,媽心知不妙,尖叫叫停,推著門,抱著貓頭鷹小姐教訓一頓,告訴她不可以玩門,差點把妹的手夾斷。

樹熊大哭,嚷著要媽,媽咪親餵母乳安撫。貓頭鷹在媽咪身旁若無其事,嚷著要玩,還拿泥膠要媽咪摸,媽咪求其應佢,貓頭鷹轉去找爸爸,拿泥膠要爸摸,爸爸告訴她,剛才好危險,爸媽心情不好(確實,又不想罵她)。貓頭鷹去了摺紙,拿著摺好的紙行開了,又叫嚷要爸爸去看她的成果,爸爸都不想理她……


故事二:
貓頭鷹(家姐)跟樹熊(妹妹)一起跑入房,媽咪聽到門「嘭」一聲後樹熊大哭,爸一個箭步去抱著樹熊,媽心知不妙,尖叫叫停,推著門,抱著貓頭鷹小姐教訓一頓,告訴她不可以玩門,差點打妹的手夾斷。

樹熊大哭,嚷著要媽,媽咪親餵母乳安撫。貓頭鷹在媽咪身旁溫柔的說了些話(當刻真的什麼都聽不入耳,只摸著樹熊的額頭和手指),貓頭鷹說泥膠乾了,想請媽咪摸一下試下是不是變硬,媽咪敷𧗠了事,說「摸了」,貓頭鷹說:「幾時呀?」媽咪心軟輕摸一下。貓頭鷹轉去找爸爸,想要點互動(因為爸媽無言,氣氛不好)拿泥膠要爸摸,爸爸告訴她,剛才好危險,爸媽心情不好(確實,爸媽驚魂未定)。貓頭鷹去了摺紙,拿著摺好成風琴的紙行到剛才出事的門旁,自言自語說:「爸爸,可以貼係度,公公婆婆度都係咁(我們在公公婆婆家有個門隙保護膠貼)」又叫嚷要爸爸去看她的成果,爸爸都不想理她……媽媽(仍在餵母乳和安撫妹)覺察貓頭鷹在「解難」,呼喚爸爸去回應寶貝女,媽咪說:「她(貓頭鷹)好想幫忙,請你去看看她。」貓頭鷹展示她的成果,說:「我見公公婆婆度都係咁,咁樣貼在這裡,門不會夾到妹妹的手指」。當刻,爸爸知道貓頭鷹小姐原來不是要嚷著要我們陪玩,而是用她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爸爸也有感動及慚愧。


媽咪手記:
一、通常餵奶果刻深呼吸一下頭腦就澄明一點 (哺乳的空間就是靜心的空間)#所以點我咁喜歡親餵母乳
二、慚愧一個大人以尖叫教訓孩子,孩子卻用冷靜的觀察和智慧及溫柔的聲音去回應當下的難題
三、這就 #敍事治療 (#NarrativeTherapy)#豐厚故事 #PreferredStory 和 #ProblemStory 的詮釋嗎?

文:小喵



Comments

歲半都能做靜心嗎?

27/11/2019

Comments

 
Picture
事緣:貓頭鷹的情緒事件
昨晚,媽咪跟貓頭鷹家姐在做功課,樹熊小姐(妹妹)又過來「參與」。由於媽咪要「安頓」兩個小可愛同坐在兒童桌旁,媽咪要求家姐貓頭鷹小姐正經坐好,突然她情緒激動(其實已近晚上八點,媽咪知道她累了 ,故她「借題發揮」),不肯坐好,攤在地上「佔領」道路,還大叫……


媽咪深吸一啖氣,靜一下,感覺一下自己的情緒,對,我是有點激動和吃力感,對著大叫大喊的女兒,我的確有點不耐煩,有一下「自動導航」的反應是「罵她」。媽咪合埋眼睛兩秒,就決定「順水推舟」,請貓頭鷹小姐「延長」她的「叫聲」,嘗試讓她專注在自己的聲音和呼吸上,將哭鬧聲轉化為靜心練習﹗


16個月的妹妹跟家姐合唱OM
媽咪:我們輪流OM一下,媽咪先開始……OM……到家姐啦
家姐:(繼續叫喊。。。。呀……呀……)
媽咪:好啦,到我啦……OM……(突然想起在媽懷中的樹熊小姐都不如一起加入)然後到妹妹啦
樹熊:嗯……(只有一秒的長度,但GOOD TRY!!)
媽咪:到我啦OM……到家姐啦

如是者,樹熊、貓頭鷹、媽咪OM了三個回合,嘩,一歲四個月的樹熊寶寶都做到靜心呀﹗而,貓頭鷹也找到發洩情緒的「下台階」﹗


一歲多的幼兒也能做靜心活動?
樹熊小姐成長在一個(喜歡修習)靜心的家庭,爸媽不敢說自己很靜心,但我倆都能感受靜心能幫助我們一家的情緒管理及保持親密關係的好處。

過去一年多,樹熊小姐不時會出席我們的社區靜心課,也會「望住」我們在共學課或家裡做靜心練習。媽咪過往都未有好正式「要她參與」,因為我們相信18個月前的幼兒靜心,家長的參與較多,我形容為八比二,成人八份,幼兒約兩份﹗雖然如此,當我發現樹熊小姐已慢慢吸收並投入當中了,為母好感動。


一歲多的幼兒的靜心練習

以下分享三個實戰經驗,即16個月大的樹熊小姐都理解及能應付的靜心練習:
(一)唱頌 OM 或 Ar~~
我們手拖手,甚至拖著喜愛的毛公仔,深深吸一口氣,呼氣時唱頌「om」這個字,由家長開始,輪流發「om」或「呀」的聲音。開始時,媽咪會口頭提醒:「到你啦」 慢慢請寶寶聆聽媽咪的聲音,當媽咪的聲音完結,寶寶就自動發出聲音,像接力一樣。連續做三至五次呼吸。對入睡况穏定情緒很有幫助。

(二)我懷中的好寶寶(「呼吸伙伴」練習*的事前準備)
請孩子俯卧在媽咪的肚皮上,媽咪刻意專注在呼吸,以腹式呼呼法(吸氣脹肚,呼氣收肚)讓寶寶在家長的肚皮上「上上落落」,請孩子感覺並專注在這起伏的狀態,家長告知這是「呼吸」,讓孩子專注在家長的呼吸上。

樹熊都好喜歡這活動,又好玩又親密,媽咪亦借這三、五下呼吸調節當下的情緒狀態﹗
*    「呼吸伙伴」練習可參考:「15個簡單好玩的嬰幼兒靜心活動」   http://www.naturemb.com.hk/blog/15

(三)環看四周,視覺專注
這一個扎根的練習,跟孩子數算周圍環境的東西,可以由顏色或這月齡孩子明白的東西講起。

媽咪:「我們數下三樣紅色的東西﹗丫,有一個水嚨頭,有一部紅色的士,媽咪件衫都有紅色哦……」

若孩子明白的話,家長可以「五四三三一」的規格,由五種紅色東西,四種黃色的東西,三種白色的東西……

樹熊小姐的言語發展未能講出這些東西,但她每次都好喜歡聽媽咪數算,間中好有效咁SIDETRACK她當下的一些「過度」的情緒反應~


就讓大家一起開始修習靜心
坦白說,嬰幼學習及吸收的能力非常高,要培養孩子靜心在嬰幼開始是十分理想的時機,特別是作為新手爸媽,家長在照顧成長中的孩子或有不少親職情緒挑戰,跟寶寶一起修習靜心除了為寶寶注入一個「情緒管理」的種籽,也同是為爸媽提供一個「清醒」的「空間」,減少因「自動導航」的模式(可參考這靜心:讓愛在親子間流動的方法
http://www.naturemb.com.hk/blog/9577797) 去處理孩子的狀況,讓我們真正專注當下的事情和人物去回應﹗

做父母是一生的學習,靜心為親子間提供一個「共學」的平台,因為每一次做靜心的狀況和學習都不一樣﹗祝願大家一起和孩子學習靜心呀﹗

文:小喵

Picture
Comments

訪問靜心活動後的反思

31/10/2019

Comments

 
Picture
         不知不覺間,在社區舉辦靜心活動(Mindfulness)已有兩年多了,感謝oh爸媽的記者採訪靜心活動(請click下面相片便能瀏覽或http://www.ohpama.com/472717/24parent/社工爸爸學靜觀-以靜心助孩子安睡增專注力/),和記者閒談舉辦靜心活動的緣起,體會及感受時,我分享了不同家長都經常會問我的一個問題:「和幼兒做靜心(1-3歲),他們這麼小,如何能做到『靜』?」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疑問:
1.年齡小的嬰幼兒,是否適合做靜心活動?
2.我們真的是和嬰幼兒進行靜心活動?
3.靜心活動是否一定要「靜」?
4.靜得到就叫做到靜心?
5.靜了又如何?有何成效?

        回答這個問題,或其背後的數個疑問,我會從什麼是靜心及為什麼要靜心這兩方面來入手。靜心就是刻意專注於此時此刻的一種覺察,暫時收起你的判斷心。用生活化的說話來演譯就是「遊玩中,知道自己遊玩中,並專注地遊玩;食飯時,知道自己正食什麼,是什麼味道,享受著食飯這刻;呼吸時,知道空氣正從鼻孔吸入及呼出,感受到空氣在身體的進與出」。

嬰幼兒適合做靜心嗎?
        靜心是對當下的覺察,讓孩子身在「這裡」,心也在「這裡」,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合做。我大膽地認為,成年人很多時的問題是身在「這裡」,心卻去了「那裡」,嬰幼兒沒有對過去的負擔及對未來的憂慮,他們比我們成年人更能活在當下。與其說與嬰幼兒進行靜心活動,我會說是父母向嬰幼兒學習活在當下,父母專注地與嬰幼兒互動,就在這刻放下平時的忙碌與擔憂,好好享受著寶貴的親子時間,父母定能得到當下的力量,也能得到很大的得益。筆者都是在靜心(Be Mindful)的學習路上的實踐者,我們很想孩子靜心,想他們獲得靜心帶來的好處。但事實上,在引導孩子靜心的同時,我及太太也獲益,包括得到身心放鬆的體驗及平靜時刻。

靜心活動是否一定要「靜」?
        靜心是刻意的專注,專注的過程不一定要靜。這個「靜」,不是聽覺上的寧靜或說話上安靜,也不是身體靜止,而是心的「平靜」,身心都同在這一刻。滿足幼兒喜歡玩的需要,靜心更應該是可動、可靜、好玩又能與父母互動的。正如記者的描述我們其中一個掛著噹噹行及跑的活動,跑時盡情地跑,聽著鈴鈴聲便知道自己多麼熱烈地跑;但專注地慢步時,又能令噹噹無聲音。快與慢;動與靜,是一個選擇,是一個有知有覺的狀況。

如何才叫做到?
        未答這問題前,先分享一個參加幼兒靜心的家長在活動後的感受:「我見到大部份小孩都做到導師的活動指令,只有我的小孩跟不上,亂跑亂叫,我控制不了他,這刻我感受不到靜,反而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無助感及無奈。」我的回應是,如果小孩子很享受這刻的跑、這刻的叫,我們成年人能不能與小孩一同享受這一刻的跑與叫呢?如果我們成年人放下了那些「做到與做不到」、「好與壞」、「與人比較」的框架,將心安在這一刻與孩子的相處,從而放下對自我的批判(Self-Judgment),便會得到包容與接納。
        靜心應該是輕鬆愉快的事情。是一個實用並能給人正能量的生活工具,但千萬不要用靜心來作為控制小孩的工具,也不是一份必須要完成的功課。我們玩的所有活動,不論是聽頌砵聲音、觀樹葉/石頭、跑步/慢行,都是一些工具來專注當下,是過程,非要得到什麼結果。如果孩子已經正在專注地做著他喜歡的事情,這便是當下,陪著他就是了。重點是用愛、用心、用好奇的初心來與孩子踏上靜心的旅途。

為什麼要靜心?靜心有何成效?
        筆者先分享一位媽媽(她和兒子修習靜心一段時間)的經歷:這位媽媽有一次被工人姐姐激嬲了,她情緒激動的時候,未夠兩歲走去問她是否唔開心,她說「是」之後,她的兒子拿著頌砵走過去他身邊敲了幾下,他當刻有點驚訝,佢竟然懂得提醒我要冷靜下來,嬲完也要收拾心情。這位媽媽的經歷證明了靜心的成效,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可以處理的,也是一個有效的工具。
        在研究上得出的結果是,靜心能加強我們的自我覺察力,當我們專注在一些事物上(如聽覺),我們的思緒就平靜下來,久而久之情緒變得更穩定,穩定情緒幫助小孩思考,處理問題時知道有更多的選擇,並容易作明智的決定;靜心也能讓小孩有能力去看清楚過程,釋放由思緒與情緒累積而成的內在壓力。靜心亦帶來另外3個R:內省(Reflection)、人際(Relationship)及抗逆力(Resilience),這3R對解決人生不同的困難非常有幫助。
        ​不過,正如文中所說:「靜心活動不是讓孩子參加繪畫班,上完堂有幅畫拿回家,不是參加鋼琴課,上完課孩子可彈奏一首樂章。靜心是生活習慣。」我們的社會,孩子的學校大都以結果來量度成效,令孩子忘卻了享受學習的過程。筆者不是忽視成效,而是更重視過程。
Picture
" Oh!爸媽"網頁(2019/10/28)
Comments

趁著紛亂時刻 : 覺察情緒 , 建立跟親子情緒體檢的空間

28/8/2019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6-8月是香港艱難的日子,相信對於任何政治立場的一方,年紀大細的一群都好不容易。有家長朋友跟我分享,幼兒在電視和媒體看到一些畫面,心情是有點忐忑,但又未能好好以言語去說出心裡的不安或疑問。有家長朋友一齊研究,如何可以以孩子能明白的言詞讓他們較為「中立」和「立體」地理解當下的紛亂狀態?

坦白說,我相信坊間沒有一個「MODEL ANSWER (標準答案)」去教我們這群新手爸媽如何去跟孩子談這次反對《逃犯條例》事件及其引伸出來的社會不公義事件的處理方法。不過,作為家長及幼兒工作者,我看見這是一很好的公民/生命/情緒教育的機會。

公民/生命教育的討論範疇在另一篇會詳談,這裡希望說一下如何「借機」幫助家長了解年幼孩子和建立一個可以談論情緒的平台。

給情緒重新定性:平反負面形象
普遍的香港人都受中國傳統思想和規範影響下成長,對於談及情緒總有點不太自然的感覺。家長在照顧年幼孩子時,總不自覺地「害怕」孩子有情緒,感覺有情緒就負面或者「好難應付」。有家長表示自己看過新聞片段後都「好有(負面)情緒」,好怕孩子也有同樣情況。的確,我們成年人的言語能力較高都難以表達內心那種無力和鬱結,如何跟孩子談這段日子「吞下」的一些負能量?

老實說,任何人任何時間因為任何事都可以有「情緒」。「情緒」是我們的保護機制,是我們生活的味道,也是與人與世界連結的「好物」﹗沒有情緒,我們不能分辦喜  善惡?沒有情緒,我們可能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先認知層面上明白「情緒」是生存和生活的「好伙伴」﹗

覺察情緒的存在 覺知情緒帶動行為
與此同時,我們宜跟孩子剖析在外邊一些人因「各種情緒」而做出的一些「行為」和「反應」!我知道不少家長很擔心如何解釋「打人」、「粗口指罵人」、「恐嚇」等畫面,其實,跟孩子(特別是幼兒)解釋時。不用立即跳去「評論是非黑白」的面向。

筆者建議先了解孩子對這些事的感受,如問:「你看見這些情景,你感覺如何?」對於幼兒來說,他們未必有足夠詞彙表達,家長可以給予輔助工具,如:情緒咭或情緒臉譜,讓孩子知道這些情況字詞,配對他當下的感覺!

第二,家長宜當刻細心以五感(耳聽、眼看、觸感等)去感受孩子所感受的,然後代他說出他的感受,如:「媽咪看見你拳頭緊握,你感到緊張吧!」,「媽咪看到你好迷惘,不肯定這是怎麼一會事﹗」,或告訴他「這就是我們說的情緒了!」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教導:情緒好多時會左右我們處理事情的方法,亦直接影響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開啓「選擇」之門,消化事件帶來的影響
​
覺察情緒這是保護孩子的第一步,始終他們比成年人覺察「情緒壓力」的能力較弱!若一般情況,經歷上述的討論後,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他可以有的情緒及行為選擇。孩子遇到社會事件可以選擇「嬲怒」、「憐憫」、「驚慌」、「安舒」....任何任何,家長就是接納就可以了!

同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任何人都可能有不同的選擇,如孩子問:「為什麼他會打人?」
家長可以回應:「看他眼睛睜大,可能他很激動和生氣,他選擇了出手打人來表達他這情緒」

如孩子問:「為什麼要打破東西?」
家長可以回應:「你看他們做了什麼(行為)?」「嗯,他們在大叫,在指罵,他們的手舉高,可能他好擔心、好驚,他選擇這樣打破東西去嚇到旁邊的人來保護自己」。

那麼,親子情緒體檢透視「我」有甚麼選擇呢?
首先,若是事件帶來很大情緒困擾。家長宜先減少甚至停止孩子接觸事件的渠道!

覺察及找到情緒,就可借助呼吸練習去整理並「重新選擇」。筆者提議我們就每晚都做個親子情緒HEALTH CHECK。正因排山倒海的訊息,彷彿今天的情緒調適了,明天又有新的來。情緒如天氣般,時刻不同,變幻不定,做一個當下的身體檢查才清楚當下要處理的是什麼﹗

「親子情緒體檢」由家長先向孩子分享今日見聞及自己的情緒,再讓孩子覺察自己有覺察情緒的需要,覺察了下一步就是重新選擇,若果覺得已不需要帶著這個情緒入睡,那就讓我們一同做三個呼吸練習,在呼氣時排出並放下我們不再需要的情緒,深吸一口氣,吸入我們想要的情緒或平靜的狀態﹗

補充一句,若孩子出現較大情緒困擾,家長可以參考不同為孩子抒發情緒的工具,如繪畫或類似遊戲治療的特別遊戲時間去抒發感受哦﹗

Comments

守護星和呼吸專注帶我們回到平穩狀態

19/6/2019

Comments

 
Picture
近日香港發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就算我們的幼兒和孩子沒有直接參與,她們都可能在媒體上、我們言談上聽到一點消息,感受到我們成年人的一些情緒,或對於我們成年人的「忙碌」或「心神不定」感到「壓力」。

孩子絕對有能力處理壓力,只是有時幼兒可能不太意識這是一些「壓力」,而出現一些緊張、擔心和不安。
作為家長,請密切留意自己的孩子的情緒和生活變化。

也許,也可以透過一些親子靜心活動,去緩和大環境給予我們身心的一些狀況。
以下介紹兩組的幼兒靜心練習,協助幼兒專注自己的呼吸(呼吸在任何時間都跟我們同在,是我們在緊張時可以依靠的對象),及透過觸感專注而放鬆。

守護星(觸感)的靜心練習:
第一部分:
親子伙伴練習,請幼兒合上眼或安靜專注坐在地或床上,家長以手作一粒閃亮的星星,家長將星星放到孩子身體不同的位置短暫停留(如:大腿、手腕、肩膀、背部),最後放到孩子額頭眉心時幼兒可將開眼晴。孩子就告訴家長剛才星星到過的地方。若幼兒年紀較大,可互換角色。

第二次的練習,家長提醒孩子專注在星星接觸身體的感覺,感覺星星怎樣到來,家長亦可稍加多一些停留點(4歲以下幼兒的話,建議不要多於四個點),張開眼後請幼兒分享感覺(溫暖?㾗?)。

守護星(放鬆/身體素描)的靜心練習:
1.身體素描
​家長再次以手作一粒閃亮的星星,請幼兒合上眼或寧靜專注,家長將星星放到孩子身體不同的位置,告訴孩子星星是一顆守護星*,當星星觸碰到他身體某處,該處就會感到輕飄飄(可互換放鬆、舒服、柔軟等字眼)。若作為身體素描的練習去做,則建議由腳部開始,例如:先停在腳背,小腿、大腿、肚皮、手背、手肘、肩膀、上背、下巴、額頭。當星星到達額頭時,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作三下深呼吸或發三下OM或 啊的聲音再慢慢張開眼晴。

*可以共讀《別擔心,我保護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b-YEBf7Lw)讓幼兒明白守護的意思
2.吹爉燭 (認識呼吸練習)
家長拿出一隻手,打開手(張開五隻手指),請孩子假裝以火柴,不每一指頭上點燃,成為五支獨立的爉燭。(孩子大多數都好喜歡吹生日爉燭,所以對吹爉燭通常都不陌生)。請孩子以圓圓的咀形,逐一以微風吹熄爉燭,每吹一支,家長的手指就合上一隻。第二次可將手放遠咀巴遠一點,請孩子專注咀巴上吐氣的一刻,靜心感受咀巴噴出來的氣,看著家長的手指逐一因自己吹氣而合上。

3.手指山(認識呼吸/專注呼吸)
家長拿出一左手,打開手(張開五隻手指),這就是一個五指山。家長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作一隻小螞蟻,請螞蟻由左手小指爬上山,上坡是吸氣,下坡是呼氣,直至小螞蟻爬到大母指。第二次重覆時,小螞蟻可以走得慢一點,讓幼兒感受自己的呼吸的品質和深度。
Picture
公民課的繪本書
其他可用的繪本:
1.《一定要誰讓誰嗎?》作者:海恩茲亞尼許(2012)
2.《不可以》作者:大衛.麥克菲爾(2013)
3.《街道是大家的》作者:庫路撒(2018)
以上第一及二的繪本較適合三歲以上的兒童;第三本則較適
合五歲以上的兒童。
Comments

公民親子共學公開課 : 「尊重/對欺凌說不」教案分享

19/6/2019

Comments

 
Picture
目的: 
一、以繪本及插畫整理一下大小朋友對《逃犯條例》事件的認知 
二、以靜心和藝術時間,緩和及學習靜心小技巧去應對大家近日出現的情緒,達至照顧自己、照顧孩子
共學課內容: 
1.親子靜心時刻(靜聽頌砵和靜心時刻,讓我們回歸自己,照顧自己) 一、靜聽頌砵三聲(專注聆聲) 吹燭光/手指山(認識呼吸/專注呼吸) 二、靜聽頌砵(吸氣感覺胸口上升,呼氣感覺胸口向內/清涼空氣,溫暖/大自然力量,感覺自己的扎根力量/時微笑,心情暢快/安靜,平穩) 
2.公民教育繪本共讀(《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誰都不准通過》、《別擔心,我保護你﹗》) (星星靜心觸感活動/星星放鬆練習) *《別擔心,我保護你﹗》是一本兩歲都看得明的書,引入星星是小朋友的守護星,再做星星觸感靜心練習 
3.簡述及整合反對《逃犯修例》事件狀況 /含蓄畫冊 (注意:由孩子自發講知道的事,再由家長整合,不用「教」,接納各方意見和任何情緒,也是發問空間) 

4.幼兒繪畫時間(藝術時間,透過專注而抒發孩子感受) 

5.傳送祝福及許願曼達拉(在如此氛圍我們仍能以交托、愛和包容重新調整自己去經歷接下來的事情,這是親子的情緒出口,也是集氣集力的祝願) ​

6.以靜心作結 一、頌砵:吸入讓我們擁抱自己、吸出讓我們感覺輕鬆/安穏,吸入讓我們穩扎在地上,呼出讓我們交托擔心,吸入讓我們接受愛意,吸出讓我們送出祝福) 總結:請大家繼續留意互相情緒,多點給孩子和大人有空間(靜心/藝術/休息/傾談)消化不同的消息。
Picture
Comments

靜心:讓愛在親子間流動的方法

10/5/2019

Comments

 
Picture外號靜心BB,看著她可愛的臉,好甜美
靜心 - 有助解讀孩子的心聲

話說有一晚媽在哄妹妹睡,家姐知道今晚爸爸上夜班,請來公公陪家姐入睡。媽和妹妹入了主人房,公公和家姐入了家姐房,大家都開始安靜下來準備入睡。怎料,家姐突然破門而入(無錯,是破門,大力推門差點讓妹妹嚇到彈起),爬了上媽媽的床,媽心想不妙,正以「自動導航」方式警戒她「晚了,不要再玩」。第一啖氣忍下(日常都尚算有修練靜心),叫自己靜一靜,看清楚眼前的家姐,溫柔丁丁的告戒她:「是時候睡了,(以堅定但應該不溫柔的聲音說)請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間﹗」這個家姐當然仍然以活潑的姿態在又跳又叫,然後說要拿走媽咪個枕頭,媽媽情緒的「自動導航」又出現了,覺得她在玩野……拿了我的枕頭,咁我點瞓呀……故事仲發展了一會兒,但她總算是不用威嚇的情況下自動自覺回去自己的房間裡,不消20分鐘,她深深的睡著了﹗

抱著妹妹,親餵母乳的時間是最好靜心時間,媽媽自「AUM」幾下,平靜地呼吸一會,眼前就出現愛囡可愛的模樣,媽媽突然「感覺」溫暖,因為我頭腦「叮」了一聲,告訴我,家姐知道今晚媽要照顧妹妹,爸媽未能同她入睡,她過來「要一點媽媽味的東西(就係我個枕頭)」陪伴她入睡。媽媽心酸了一下,原來她過來要「愛」﹗


多練習靜心 減低「自動導航」式爆發

我們的家庭自問都算是以兒童為本的方向去養育孩子,當中也較為傾向以輔助式教養模式,所以我膽敢說自己「道行」應不是「菜鳥級」。但人始終是人,當了父母後要面對「情緒衝擊」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就算我們的認知是要「先照顧孩子的情感需要」才去判斷如何回應這些「狀況」,腦袋的「自動導航」總是以光速的引導我們用了一些我們(後來才後悔)慣常回應模式,以至出現了我們不太期望出現的局面﹗

作為媽媽好幾次都做了「錯事」,不是不小心「片」左囡兩句,就是忍不住用了點(暴)力去阻止她的行為(哎。。。。)(縰然這一次無「片」她)每每這些事件過後,為母的就陷入了「悔疚」的「輪迴」當中,情緒不好那一天,可能會自責至偏低自己作為母親的所有付出(真係鬼暗眼般,咩好野都全部睇唔到)看不出,眼前的孩子似暴龍,她看到自己的媽似隻「噴火龍」﹗)


想離開這惡性循環、想孩子情緒穏定、想她合作?

我這刻認為首要是我們作為家長都有較穏定的情緒﹗修習靜心正好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一同穩定情緒,這次「枕頭事件」,讓媽明白多了靜心對親子互動的好處和影響是如此微妙﹗一直都覺得靜心修習係為了要兩個女兒有點「正向營養」,然而,為母的如何去回應,短短三兩分鐘的互動就很影響當晚大家入睡的情緒和狀態﹗這一刻反思,我再看不到她「玩野」,其實她十分合作去幫自己入睡﹗


覺察,就只需三秒﹗

我們實在太習慣用慣常模式去回應孩子的「狀況」,也許這是自我保護機制的方式。以正念靜心的角度去看,覺察是去除「自動導航」的第一步。不要少看日常的五感、呼吸靜心練習,這些都要讓我們打開覺察能力的基礎練功機會。大腦的運作也像肌肉一樣,鍛鍊多自然那端的迴路就更「自動」,那我們就可以以「靜心回應方式」取代「噴火回應方式」了﹗

多謝家姐,媽媽又學習了在想噴火的一刻嘗試以三秒鐘的空間深入一口氣,慢慢呼出再去細聽你的模樣和心意﹗我希望我們日後一起修習靜心,讓我更能感受我們親子之間的愛和溫暖。

文:小喵

Picture
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個小可愛
Comments

正念分娩: 放鬆...感受當下

15/10/2018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曾跟一位朋友分享,上次貓頭鷹出生時,可能她的體形和頭圍較細,所以我覺得「生得好易」,女友人立即驚訝的說:「我未聽過有人話生仔好易囉﹗」

噢,是的,生產的過程的確不易。當日子漸近預產期,懷孕媽媽可能都很敏感,不知道自然作動甚麼時候出現。雖然我已有生產貓頭鷹小姐的經驗,但第二胎都真的不知道會先宮縮?先見紅?先穿羊水?我今胎是在下午因宮縮漸見規律而決定入醫院待產(當時仲係行得走得識講笑的狀態),到醫院時,竟然被醫護人員「警告」我太遲入院,因為原來我凌晨的輕微徵兆已是穿水,哈哈,是嗎?但媽媽看看時鐘是凌晨兩點,都係睡多一會再觀察下先入院(雖醫生可能會話有感染或其他風險,但媽媽第六感覺得未生得,可以在家裡多留一會)一觀察就到第二日的黃昏﹗

係既,有生產經驗的媽媽都經歷過十級痛楚(而且仲好長時間,貓頭鷹出生前我的催產長達三十小時,真的不可以說容易,對嗎?),所以,生產的確不是輕鬆﹗怪不得女友人很驚訝的樣子﹗

真的有「生得好易」的方法?
生產前一直都有看一些「生產的書」,並不是那些醫院提供什麼第一產程到第三產程的描述,而是如何可以「無痛/輕鬆生仔」的書,聽起來好古怪吧﹗新手媽媽係有點偏執,一直相信生產是女性天生有的能力,而大自然讓子宮有這奇妙構造能夠孕育生命,無理由沒有安排一個較為「容易」的生產方法吧﹗而且,我感覺寶寶由母體鑽出來一刻很奇妙(科學的短片會告訴你,寶寶被娩出的那一刻,他的頭會自動扭動讓其順利鑽出來)和神聖(是靈魂進入肉的一刻吧),我相信我可以和寶寶一同享受這麼美妙的時刻(人生不會生產很多次吧﹗我已經是第二胎,應該。。都差不多了﹗)

或者生產過的朋友都會說我「太天真」﹗不過,我想講,是真的,我找到一些方法並試過哦,很想很想和大家分享呢﹗我看的書名為《Hypnobirthing: The Mongan Method: A Natural Approach to a Safe, Easier,More Comfortable Birthing 》﹗單看「easier 」(容易)和「more comfortable」(更舒適)已很吸睛了,對嗎?厚厚的一本英文書,𥚃頭很多解說西方醫學一直沿用的方法,比對大自然不同動物及原始人類自然生產的異同﹗現代人生產大多數在醫院,孕婦被稱為「病人」,照顧你的叫醫生,其實生產不應該是「病」?作者提出,的確有時懷孕至生產有很多變數或「醫療風險(medical risks)」,但是大部分的孕婦都有能力及可以自然地分娩。而婦女的身體天生就有孕育生命的「條件」,在受孕一刻身體就「啓動」起來,為孕育及生產寶寶作準備﹗

現代人只要回顧這些「條件」,明白身體啓動了的機能是如何運作,就可以以一種更「容易」和「更舒適」的方法去經驗這迎接新生命的一刻﹗(這本書有詳細講解女性身體構造、子宮肌肉的設計,似很深奧,但我相信文科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與寶寶首次合作是何等感人和浪漫的感覺
書裡提醒各位臨盆將至而萬分緊張的媽媽們,實情是就算沒有陪產的家人進入產房,YOU ARE NOT ALONE(你並不單獨)﹗肚內從「未見過世面」的寶寶也跟媽媽一樣經歷緊張情緒,而出生對她來說絕對是不簡單的旅程﹗子宮收縮的十多個小時,寶寶被子宮三十六十度強烈地擠壓,她要用頭大力「鑽」下去,出生的一刻要進入狹窄的產道和迫開盆骨,離開溫暖的胎水和子宮、離開熟識的媽媽規律的心跳和呼吸聲,進入冰冷(相對人體體溫,外間空氣一定是較為「冰冷」的)的環境。出生一刻,要由臍帶呼吸轉用肺部呼吸,面對光亮又「滿是人聲」的嘈雜環境。。。媽咪呀,寶寶跟你都一樣緊張﹗

我是在十分清醒下進入產房,情緒和身體都在「很穩定」的狀態下到產房待產(身心情況「穏定」程度是護士姑娘話:「你咁平靜(一聲都無叫過,又很平靜回應她們)我好難相信你每三分鐘(陣)痛一次(咁密)」。媽媽心裡暗說「我在聽Hypnobirthing(的音訊),我就係想要放鬆和平靜﹗」。在寶寶出生前的一小時,宮縮明顯加劇到一個不太能輕易應付的地步,我在每次的宮縮出現時都會運用書中教導的BREATH BABY DOWN的呼吸方法,同時就用紅玫塊的意像法(VISUALIZATION)去幫助打開盆骨。每次宮縮過後,又可以來一個大放鬆,我同自己和寶寶講「GOOD GIRL,做得好好呀﹗」﹗

接新生命的一刻要的只是:放鬆和專注﹗
以上’Hypnobirthing’方法中文翻譯雖然是「催眠分娩」,但是內裡跟我和爸爸一同研習和推廣的「正念」有很多相類似的地方﹗正念就有活在當下,覺察和專注當下的意思﹗活在當下意即不用為未來而擔心(不需要「擔心生仔會痛」),只需要專注在待產一刻身體和寶寶向媽媽發出的訊息,跟隨並配合子宮收縮及身體的感覺,接納當下的狀態,並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回應﹗

配合正念的呼吸,身體自然放鬆起來,而原來這種放鬆的狀態正正幫助母子完成出生這神聖的任務﹗當母子都能專注當下這「獨特、唯一」(每個人只會出生一次吧,媽也只能生她一次﹗)的時刻,你會感到一股浪漫暖流,真的,當下,真的無痛,只有感動和幸福﹗

Comments
<<Previous

    小喵

    80後,駐幼稚園社工,Playgroup 導師,自然/環保人,喜歡對人的工作,對輔導具抱負及特別感興趣,愛自然、愛旅遊、愛生活 、愛探索、愛我家。新手媽媽,不時會為兒童/青年推行靜心、生涯規劃、環境教育等工作,近來愛上親子共學,望與孩子共學、共玩、共成長。

    小馬
    擔任社工20年,10年前開始成為年自由工作者、大專老師及歷奇工作者,喜歡育人的工作。 做全職爸爸後,除了每天洗尿布外,還會帶著貓頭鷹小姐認識世界、欣賞世界、探索世界、遊歷世界。貓頭鷹最喜愛攀爬屋企天台的攀石場,各區公園、行山徑、海灘、游泳池都是我們愛去的地方。

    Categories

    All
    Baby Language
    Baby Sign Language
    Feeding/飲飲食食
    Sleeping/ 睡眠
    刷牙
    學講說話
    成長
    親子共讀繪本
    靜心

    Date

    August 2021
    March 2021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March 2017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RSS Feed

聯絡我們

擁抱自然生命教育中心
Nature's Embrace

電話:92607834電郵: [email protected] |

電話號碼只供whatsapp或signal聯絡,不能通話。
© 版權為Nature's Embrace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最後更新:2023年12月


Contact Us

  • 首頁/Home
  • 傳媒訪問
  • 活動回顧
  • 客戶
  • 服務
    • 靜心活動
    • 生命教育
    • 領袖培訓
    • 自然教育
    • 生涯規劃
    • 職業技能培訓
    • 團隊訓練/同工退修
    • 啟導活動分享
    • Photo Album
  • Blog
  • 聯絡我們